尧舜禹东方文明古国缔造者

会稽山禹王归仙境 夏邑城公子续大统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再说秉义、平郎刺杀禹王,虽然没有成功,却也由此引起了禹王一些烦恼,不久便病情加重。他的随从到处求医问药,病情不见好转。

    本来这次南巡前,他的身体就不好,却仍要坚持茅山考绩,已达到他奖功罚罪的目的全文阅读。会上杀了防风侯,天下震惊,诸侯畏惧,一时无人敢反对他。他以为从此政令畅通,天下一统。却没想到,自从防风侯被杀,汪芒民众纷纷为他抱不平,封山、嵎山一带的百姓还为他立庙进行祭祀,常时香火不绝。

    禹王知道这些情况后非常纳闷,回想起秉义、平郎对他追杀的事,他百思不解。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治理水土成功,旱涝灾害减少,百姓安居乐业,不少人说功高盖世。本想准备在茅山大会诸侯后去泰山封禅,以告成功。但自从遇刺后,由于精神上的刺激,封禅之事他不但从此不提,而且一直在反省自己。一日他对杜业道:“请卿说一说,朕与尧舜两位先帝的功过如何?”

    杜业道:“以微臣看来,我主与尧舜二帝皆可称为圣君,但以我王功劳最大。帝尧初期因帝挚失德,天下大乱,民心涣散,诸侯分心。于是他决意恢复德治,提倡节俭,不劳民力,让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又为发展农耕,起用羲氏、和氏制定历法,不误农时,使饥饿减少;接着又不失时机地在臣民中进行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五常德教,使民众知礼仪。经过他的努力,不久便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帝舜受命之后能不负众望,忠于尧的事业,尧的德行得以发扬光大,使天下更富足,为水土治理成功创造了条件,从此与尧一样被天下尊为圣君。尧舜二帝之所以被称为圣君,还在于他们心胸开阔,不计前嫌,大胆起用主上征三苗,治水土,使主上的才能得以发挥,征三苗使天下一统,治理水土使旱涝之灾减少,百姓安定,天下富足。

    但主上征三苗,乃是受命于危难之中。尧登位不久,三苗崛起,与驩兜、康任内外勾结,并联合曹、魏、屈、骜等反叛朝廷的势力,组成叛乱联盟,与朝廷形成南北对峙。非主上雄才大略,不足以挽救华夏。只有主上征三苗成功,才使天下真正实现了一统,这已是莫大之功。加上治理水土成功,解除了千百年来一直困扰民众,威胁着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旱涝之灾。此功前所未有,尧舜亦不能及,故大家都劝主上封禅,臣亦以为如此大功岂能不封禅,岂能不告成功于天下。”

    这话正合禹王之意,于是他下定了决心封禅,但因身体欠佳已不能去泰山,又担心自己不久于人世。为了却这个心愿,只好将封禅改在茅山举行。礼仪如舜泰山封禅大致相同,这里且不多说。

    只道封禅之后,禹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自忖这微弱之躯不能再回安邑。好在他要做的事情都已经做了,再无后顾之忧,就是死在大越也无怨无悔。于是他趁自己还清醒,开始着手安排后事。

    禹王有三子,长子启最精明,最为他喜爱。本有心传位于他,但由于尧舜二帝都以天下为公,推行禅让,不私其子,被天下尊为圣主,可见禅让已深得人心。现在若废除它,而将天下传子,又恐诸侯不服,日后闹出事来,反而不美。于是他将皋陶推荐于天,不幸皋陶先他而逝。后来又将伯益荐于天,以安天下人心。

    禹治理水土十三年,一直没有回家,所以女娇只为他留下启这点骨肉。水土治理成功后,再娶了女娇的使女女攸,又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庚明,已经长成,禹将他封于褒地;小的单名一个“武”字,尚未成年,仍由女攸带在身边。

    儿子的事安排好后,再交代他自己的丧事道:“先帝南巡驾崩苍梧,就葬在苍梧。如今朕也不例外,死在茅山就葬在茅山吧。关于墓穴,古有深要及泉,谓之黄泉。朕为不劳民力,认为不必挖那么深,可以不及泉。至于陵墓,古来帝王要求堆土如山丘,谓之陵。朕以为也用不着那么做,只要能掩住尸体,使臭气不向外发散就行。”

    众臣听他说到为节省民力,下可不及泉,上只要不遗臭,人人掩面而哭。一位平治天下水土成功,为百姓消除了旱涝之灾,立下了不朽功勋。使生产发展了,百姓富足了,国家富强了,自己却在临终时还如此节俭,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最新章节。

    此时禹的病情虽然加重,但却非常清醒。一天晚上他感到情况不妙,便命人为他烧好水,自己还坚持洗了澡,然后更衣睡在床上,并要大家去休息。众人以为他病情好转,也想让他安静地休息一下,于是都遵照他的旨意,离开了他的卧室。

    晚上比较安静,没有听到他的叫唤,大家以为他熟睡了,也就没有进去打扰他。等到第二天再进去看时,他却安详地仰卧榻上,已经仙逝了。

    他代理朝政十七年,在帝位十年,享年七十三岁。由于治理水土成功,人们感激他,所以他去世后也与尧舜一样,天下同悲。后人为了纪念他,还改茅山为会稽山,并为他修陵建庙。虽然历时几千年,几经变迁,几经废兴,但至今浙江绍兴会稽山仍有禹陵、禹庙。

    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去会稽山拜过禹陵,并赋小诗一首,诗曰:

    一碧了溪在,千古余粮存;

    雄躯寄会稽,光辉照后人。

    再说涂山氏女娇与儿子启在夏邑接到禹王去世的消息,母子恸哭一场。特别是女娇,她与禹王夫妻几十年,今日突然分手,更是悲痛不已。回想起与禹结婚时,夫妻本应恩恩爱爱生活在一起,只因禹大任在身,结婚三日就离她而去,而且一去就是十多年。多年的风风雨雨,使禹由一位壮年男子变成了一个老头,如今又不幸离开人世。好在皇天保佑,为他生下了儿子启,为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水利大师留下了一点血肉。而且启也与他父亲一样胸怀大志,天下称贤,怎奈他父亲却在此时离世。又想起这次禹去茅山,本来已身体欠佳,自己却没有去照料他,使他去世时身边无亲人。

    她越想越伤心,又听得从大越回来的人说,禹王也与舜一样,为不劳人徒,死在那里就葬在那里,同样死后不久就安葬了。不但自己一生再也见不到他了,就连遗容也看不到了。想到这里她更加伤心,于是决定去茅山走一趟,那怕是看一眼他的坟墓也好。

    正当她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时,杜业和后羿来到夏邑。因为这两人都是朝廷大臣,又是启的亲信,启母子只得穿着孝服出来接见。见礼毕,各表悲情。涂山氏与启一起向他们细问了禹王在茅山的情况,大致与回来报丧的人所说差不多,这里就不细说了。

    涂山氏要到茅山去,杜业与后羿听了都担心再出娥皇、女英类似的事情。而且女娇去茅山,作为孝子的启也必须同行。因为启不比商均,商均是受封在外,没有与母亲住在一起,娥皇、女英可以瞒着他行。而启却是与母亲同住夏邑,朝夕相处,启又以贤闻名天下,岂能让老母一人独行。若他们母子同行,又怕途中出事。此时后羿又将秉义、平郎行刺禹王之事说了,担心这些刺客再来。于是杜业跪下再拜道:“先王一生行大义而不拘小节,母丧尚未回石纽村以成功而告慰天下,故天下称善。臣以为夫人也应如先王一样,以天下为重。今先王已仙逝,天下无主。先王在世时虽已把伯益推荐于天,而伯益亦已年老多病,难以当大任。如今只有公子贤能,且正当壮年,将来必为天下诸侯拥立,造福于民。”

    这一席话正合启意。多年来启一直在暗中争取帝位,他早就想过父亲辛劳一生,薄衣食,卑宫室,以治理水土,使百姓免于洪涝之祸。如今九州安定,天下富足,四海来朝,粮积如山,珠宝无数,山珍海味要有尽有。这一切都在天子掌握之中,岂能让于他人。于是他问道:“以老师之见,学生如何行事才是?”

    杜业道:“公子应以天下为重,暂时不必去茅山,只在夏邑设灵守孝,勤政爱民,先安定夏邑。臣等只待公子三年丧期满,便来拥戴。”

    启听了自然高兴,但口中却说:“学生何德何能,敢望大位?只是遵循师训,在家尽孝,孝期满后当避伯益先生于山野全文阅读。”

    杜业自然明白他的谦意,便不再多说,自与后羿等人回安邑去了。此时安邑虽是伯益代行朝政,但与他共事的先朝老臣都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剩下的只有伯夷等人,且都已老得不能任事,就连伯益自己也年老体弱,力不从心。于是大权已落在杜业、后羿等一代后进之辈手中。

    三年过去,启服丧期满。虽然禹王生前已将伯益推荐于天,而伯益本是谦让之人,便按舜、禹时旧例,将帝位辞让给启,自己避到阳城去了。

    此时朝中大臣杜业等人,因感禹王父子之恩,不去阳城寻找伯益,而来夏邑拥戴公子启,只道:“伯益已远离京城,避往他乡,不知去向,天下百姓无主。公子乃先王之后,贤名著于天下,理当顺天应民,早登帝位,以安民心。”

    启闻言大惊道:“此言差矣,先王已将伯益推荐于天,理当由他继承帝位。启才疏德薄,怎敢当此重任,众位还是去找费侯吧。”

    众人道:“伯益乃诚实君子,自知年老体弱,已不能任大事。又知公子贤能,故而避之。公子宜早定大事,以不失众望。”

    启又谦让了一番,然后在钧台1设宴大享群臣及诸侯,参加者三百余人。宴席非常丰盛,席旁摆有五筐水果,席上摆着五个高脚金盆2,五个金鼎,里面盛满了美味佳肴。启亲自给众臣及诸侯敬酒,气氛十分活跃,宴席尽欢而散。

    过了几天,启在众人拥簇下来到安邑,正式登天子位,史称夏启帝,创立了夏王朝。开始了奴隶制的家天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国家社会的开始,也标志着华夏民族正式跨入世界文明古国。但这个文明古国的缔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绝不是大禹父子一二代人能完成的,而是我们的先人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尤其是尧、舜、禹时代征三苗的胜利,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治理水土成功,加快了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时代的飞跃。但不少人乃至历史学家都把水土治理成功归功于禹一人,却忽视了这次水土治理发起于帝尧时代,成功于帝舜时代。禹虽然受命领导了这一伟大事业,并取得成功,但若没有遇上尧舜这样贤明的君主,能知人善任,能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禹就是再有才能也只怕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而且作者还认为水土治理成功,虽然加快了部落联盟向国家社会转变的速度,但国家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具备许多综合因素。其中不少人作出了贡献,不少人作出了牺牲。尧、舜、禹三代人的协同努力,对国家的出现起了催生作用,启帝建立夏王朝只是水到渠成。后人有诗赞道:

    混沌初开盘古生,大地从此有精灵;

    龙蛇共居人同穴,游猎采集百万春。

    有巢架木为定居,燧人倡导不食生;

    伏羲推广养殖业,神农教民营耘耕。

    尧舜使人明礼义,帝德昭彰扬古今;

    大禹受命治水土,文明古国从此成。

    光辉灿烂文明史,千秋造就中华魂;

    古往今来称大国,屹立世界民族林。

    注解:

    1.钧台——在今河南夏邑。2.金盆、金樽——经考究当时所说之金,即青铜。

    (天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