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氏虽然只是原始社会晚期一诸侯,但他的事迹,几千年来在吴越之间广为流传。最快更新)早在朝廷征三苗和治理水土时,他与朝廷密切配合,并积极参与,给了禹很大的支持。只是后来政见分歧,防风氏崇尚尧舜的天下为公和宽仁政治,赞成维持部落联盟社会,反对禹王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赋税,强化军队。这也代表了一派人的主张,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凡赞成维持尧舜禅让制的人都对他的被杀表示同情。而尧舜推行的五常德教和宽仁政治,又成了后来儒家思想的上源,所以他忠于尧舜,维护尧舜的主张,一直为后人所纪念。
前面说过,他手下有四个得力助手,其中两文两武。文为随良、利济;武为秉义、平郎。此次防风侯去茅山参加会议之前,随良、利济就一起谏劝道:“听说主上早在参加禹王的郊祭时,就与禹王发生了意见。禹王以其父鲧配天,君侯不跪。前次禹王在涂山大会诸侯,持玉帛者万国,君侯却托病不往,禹王岂能不怀恨在心。这次王大会诸侯的目的是奖功罚罪。所谓功就是一切听命于王,为王效命,为王带来好处;所谓罪就是抗拒王命,使王的政令难以实施,有损王威。听说他要通过会议奖励一批人,处罚一批人,流放一批人,对抗拒王命的还要征讨。他法纪严明,说话算数。从征三苗到水土治理,他的言语就是法度,几乎无人敢反对,会议也无人敢迟到,而君侯却屡次冒犯王威。此次在茅山大会诸侯,离我汪芒不远,主上却迟迟不行。如今已近会期,君侯若再赶去,必然迟到,王岂能容忍?故以臣看来,此去凶多吉少,不如不去。”
防风氏道:“寡人与王原本有交情,只是他在水土治理成功后居功自傲,郊祭时不以黄帝、颛琐、帝喾、及尧舜享祭,而以他有罪的父亲配天。寡人一时想不通,便与他发生了矛盾。但听说他上次在涂山大会时,却又能不记旧怨。说他有错,臣下可明言直谏,而且此次还去苍梧祭拜了舜墓,看来他已有改过之心。寡人有很多话要对他说,此机不可失。”
随良又道:“禹王多诈,只怕他言行不一,危及主上。”
防风氏道:“此去的危险,寡人也想过,因有些顾虑才迟迟未去。近来听说王对抗命者要进行征讨,寡人自郊祭时与他发生意见后,不但上次涂山大会未去,还三年未交贡献最新章节。若此次又不去,必被视为抗拒王命。他若真统兵来征讨,我汪芒小国怎能抵挡得住?故寡人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去。寡人去了他若能听信良言,则天下幸甚;若要对寡人治罪,罪也只在寡人一身,无由再加兵于汪芒,故可以寡人一人之身而换取汪芒一国平安。寡人已七十岁的人了,又何惧一死!”
秉义、平郎道:“君侯若一定要去,臣二人请从,王若行不义,臣便先杀了他。”
防风氏道:“王会天下诸侯,自然只能寡人去,若带汝等同往,万一闹出事来,人必误认为此去是专为刺杀王。不但我等必死,还会成为千古罪人,这千万使不得。”于是只带了几个仆从,果然不幸被杀。因防风侯无后,汪芒国被取消,随良、利济遁入蓬莱修道,秉义、平郎却决心为他报仇。
那秉义、平郎原本是汪芒国两个小部落的酋长。秉义住在嵎山一边,平郎生活在封山一侧。两人虽然不是出生于同一部落,却都是汪芒国人。长大后都人才出众,被各自部落推举为酋长,为了各自部落的利益,他们发生了矛盾。(全文字更新最快)
防风氏作为汪芒国君侯,为改善民生,减少饥饿,注重农耕,鼓励开发封、嵎二山之间的土地。由于两部落土地相邻,过去又没有明确的界线,于是两个部落的人常常为了土地发生争斗。
后来由于土地进一步开发,就连禽兽也越来越少。处于半农耕半游猎状态的一些人,已感到无物可猎,于是一些部落开始在自己领地内禁止他人渔猎,使各部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一日秉义带领他的手下从嵎山赶出一群鹿,由于鹿善于奔跑,不久便跑到了封山一边。而封山是平郎部落的地盘,他们见了鹿便抢猎。平郎的人多,很快就猎取了几只。秉义当然不肯,他大声指责对方道:“这鹿是我们辛辛苦苦赶出来的,你们为何出来抢猎?”于是两个部落争吵起来。
平郎出来说道:“这里是我们的地方,你们怎么越境猎取我们的野物?”
秉义道:“这里虽然是你们的地盘,但鹿却是我们从嵎山赶出来的。”
平郎道:“鹿不是养的,它们没有固定的主人,到了那里就是那里的。”
秉义道:“鹿先到我们那里,而且被我们赶出来了,所以应归我们所有。”
两个部落各说各的理由,争论不休,最后打了起来,谁也不相让。
再说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各部落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了激烈的争夺,为此各自扩充军队,汪芒国也不例外。自防风氏为君后,由于他的身躯特别高大,又武艺高强,有巨人神之称,无人敢与他为敌。但如今他上了年纪,觉得保卫汪芒国是个长期任务,必须强化军队。而首先就要找到优秀的将领,于是他想到了秉义、平郎,听说他们武艺高强,又有侠肝义胆。他派人进行深入调查后,认定他们确实不错,便带着随从来找他们。
防风侯来到封、嵎二山之间,却见秉义、平郎打在一起,一时胜负难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防风侯观察了一会,便知两人果然武艺高强,非同一般,心中高兴,认为汪芒后继有人了,便赶上前去大喝一声道:“给我住手,有话坐下来好好说!”
两人听了这雷鸣般的断喝,又见德高望重的大主防风侯站在他们面前,才不得不住手,慌忙跪下向他行大礼。
防风侯将他们扶起,问明原因,与他们一起坐下道:“你们两个部落争斗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为了土地;二是为了几只鹿全文阅读。这大可没有必要动武。你们都是我汪芒国的臣民,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怎么能自己人互相残杀呢?这土地开发,虽然水土治理时就规定谁开发归谁所有,但指的是荒地,而且是在部落内部。对于其他部落的土地未经许可,决不能去开发,否则就会引起流血。现在寡人为你们两个部落划清界限,以后各自在自己的范围内耕种,谁都不准侵入他人境界,事情就解决了。至于几只鹿更不要争了,寡人为你们开个调解会,就把这几只鹿煮了,在场的人大家一起吃,和和气气,两部落重归于好。”防风侯的威望很高,又处理得合情合理,于是无人反对。
事情结束后,防风侯对秉义、平郎道:“你们两人都年轻,又武艺高强。这次寡人来到这里,是要带你们去汪芒为官,去保卫我们的汪芒国。为了汪芒国的利益,你们不但要消除仇恨,还应如同兄弟,同仇敌忾,共同保卫汪芒国。如果你们能这样做,寡人还要将我平生所学武艺全部传授给你们。”
两人听了喜出望外,立即向防风侯跪下谢恩。两人把各自的部落安排好后,便随防风侯一起来到了汪芒国都城,成了汪芒国的武将。
为了汪芒国的利益,他们果然不计前嫌,互相学习,互相配合,很受防风侯的器重,被防风侯视为左右手,与老臣随良、利济一起,并称为汪芒国四贤臣。可是此时却发生了一件棘手的事,即两人同时爱上了他的孙女大娇。这次秉义、平郎要去为防风侯报仇,大娇便决心向他们献出自己的爱,然后自尽。
平郎见她轻生,心里虽然着急,但由于相距太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跳下崖去。当他赶到出事地点时,大娇已经昏迷过去。
平郎后悔了,觉得自己不该拒绝她的一片真情。昔日虽然互相爱慕,却不能圆梦。今日她含羞要为自己献爱身,自己却逼得她跳崖自尽,心中非常愧疚。
他抱着大娇哭了一场,然后跪着向她忏悔道:“大娇啊,我虽然辜负了你一片爱心,但还得请你宽恕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既然对我倾心,我怎能不领情。只是大仇未报,我已与秉义共同发誓,不杀禹王决不回汪芒!其实你也知道,禹王是个非常精明的人。他治理水土深得人心,很多人拥护他,愿为他效命。就是杀了他,他的手下人也不会放过我们,故知此去必死。为了不连累你,我才不得不这样做。今天虽然辜负了你一片爱心,对不起你,但我还不能陪你去死,还得活下去,还得为君侯报仇,为你雪恨。”他说完又看了看防风姑娘那血迹斑斑的身体,以为她必死,于是把她抱回家中,放在她妹妹身边,派几个人照料,然后含泪而去。
过了几日,防风侯的丧事办完,秉义、平郎便身藏利器,往茅山而去。他们一路寻找禹王,打听禹王的下落。一日探得禹王将巡视茅山之南,便藏身在一条河流的木桥下。当王辇到来时,两人突然从桥下跃出,手持利剑向禹王刺去。
禹王身边的后羿、寒浞二将眼明手快,立即跃身上前,护住禹王,展开厮杀。其余侍卫见有刺客,亦紧跟而上,将两人围住。
再说后羿与寒浞被推荐入朝后,慢慢得到了禹王的信任,选为禹王侍卫。为了取得禹王的信任,他们处处小心。这次禹王来到大越会诸侯,两人时刻不离禹王身边。他们不但武艺高强,而且为人机警。当秉义、平郎探头探脑观察情况时,已被后羿发现,本欲进行搜捕,却还没有拿到他们刺杀禹王的证据。为了让他们充分暴露,便只作不知,先与寒浞交换了一下眼色,两人一起做好了应变的准备,所以行动如此迅速,使秉义、平郎不但没有伤到禹王,反而陷入众人包围之中。
禹王经过观察,已猜出是防风氏的臣子,知道他们是来为防风氏报仇,便令军士放了他们。那知他们不但不逃离,还再次向禹王杀去,并怒目以视,大叫:“文命休走!防风侯有何罪?却死于汝手最新章节!我们今日要为他报仇!要把你千刀万剐!”他们边说边杀向禹王,全然不顾对方戒备森严,欲与禹王拼死活。
禹王的侍从见他们全不领会禹王的善意,于是一拥而上,将两人抓住用绳索绑了,推到禹王面前,请禹王发落。禹王却心平气和地说道:“防风侯违朕政令,罪本当死。但朕只处理了他一人,并未追究汪芒国其他人。汝等虽是防风侯的臣子,却与朕无冤无仇,为何要如此对朕?”
秉义却咬牙切齿道:“杀我君侯,还说无仇!如今你们仗着人多,把我们抓起来了。我们生不能报君仇,死后也要化厉鬼。现在你们不杀我等,我也无脸活下去了,只有以死报君。”说完,秉义纵身向河中跳去。平郎见了也随即跳下,两人决心以死报国。
禹王见两个刺客跳河,立即命人下水营救。但由于他们不配合,营救遇到了困难。当把他们拉上岸时,两人都已昏迷不醒,好在还有微弱的呼吸,进行简单的救治后,见有救活的希望,禹王又命将他们抬到附近百姓家中继续救治。
众人很不解地问道:“他们二人刺杀君王不成,然后自寻绝路,本是活该,王为何还要救助他们?”
禹王道:“君仁臣忠实乃先帝尧五常教化之一,是我们所要提倡的。防风氏是朝廷诸侯,却违反朕的政令,为臣不忠,所以当斩。而这两人忠于其君,为君报仇而不惜性命是谓忠臣,所以朕要救他们,使天下为臣者皆知君臣之义。今后对这种人我们只要严加防范,就自然无事了。”
众人只好遵照禹王的旨意,将他们抬到附近百姓家中,由禹王随行御医继续救治。不久他们便苏醒过来,见不少人围在他们身边,而且都是禹王的随从,其中还包括了禹王,颇为诧异。秉义叹了口气道:“我们决心随防风侯而去,你们为何还要救我们?”
禹王满脸严霜道:“你们本是忠义之士,值得敬佩,所以不忍心让你们去死。但朕杀防风侯是行国法,并非私怨。而且你们已两次刺杀朕,朕都不计较,你们也该有个休止吧。”说完拂袖而去。
秉义、平郎被他说得无言以对。他们确实两次刺杀禹王不成,然后自杀。禹王不但没有计较,还组织人员对他们进行救治,足见王者风范。作为侠义之士,自然不能再去杀他了。况且禹王已经七十高龄,如今不但形体消瘦,行动缓慢,而且脸无血色。听说他因身体有病,才一直留在茅山没有回安邑,作为一个侠士,又怎能再向一个老弱多病而且具有王者风范之人下手呢?
此时他们不得不放弃刺杀禹王的计划,但两人都在汪芒国发过誓:“不杀禹王,不回汪芒。”又说与禹王不共戴天,而九州之内都是禹王的天下,作为侠士是不能自食其言的。故两人身体尚未恢复,便乘坐一叶小舟,迎着风浪到海外一岛上去了。岛上早有居民,他们去后就把华夏的文明带到了那里,很快受到了那里民众的拥护。由于他们文武双全,有治国之才,不久就在那里当了首领。
几年后汪芒商人经过那里,在那里见到了他们。秉义、平郎热情招待,经过交谈,方知他们是为了不与禹王共戴天,才来到岛上,而且还因说过非防风姑娘不娶,所以一直未婚。他们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汪芒国,传到了防风姑娘耳朵里。好在大娇姑娘跳崖不但没有死,也同样为了坚守信义,一直未嫁。而且不但大娇未嫁,小娇也长大成人,还长得与大娇很像。他们姐妹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小娇经过姐姐的调教,就连生活习惯也与姐姐相同。
当她们听到秉义、平郎的消息后,便找到了知道秉义、平郎所在地的商人,乘坐他们的商船来到岛上,终于又见到了相思已久的秉义、平郎,而且结成了夫妻。大娇嫁了秉义,小娇嫁了平郎,从此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在那里生儿育女,开启了中华民族海外一支。
(天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