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东方文明古国缔造者

酬勋臣天子设盛宴 贬仪狄朝廷禁烈酒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再说启去夏邑后,禹王身边就只有女攸。女攸与禹生的两个孩子都尚未成年,而禹的身体却已不如前。每天公务之后,本想多给孩子一点教育,又感精力不足,常自纳闷。想起与自己共事多年的一些老臣,如契、弃、皋陶、倕、朱虎、熊罴、八元、八恺等都已离开人世。自己也离天远,离地近了。好在近些年来,皇天护佑,天下大熟,国家更加富足了。此时又到年终,他认为国家富强全靠众臣齐心协力。从前为了水土治理,一直节衣省食。今岁大熟,便决定与臣下同庆丰年。于是约定日期,邀请众朝臣及在京诸侯参加。

    此次筵席特别丰盛,菜肴中有莱夷献来的羊羔、兔肉及乳浆,羽山深峪的彩色野鸡,淮水的桂花鱼和蚌肉,荆州九江的大龟,扬州彭蠡泽的雁,以及豫州的驴肉,梁州的熊掌、雍州的鹿肉。水果有扬州的橘柚,饮料有醴酪和乳浆,总之上好的贡品都用上了。餐具也都很讲究,都是制作精美的陶器和青铜器皿。

    宴席开始,坐在上首的禹王高兴地对众臣道:“朕登上帝位不觉已八年,今已七十余岁了。过去因财力不足,从未与众卿痛痛快快饮宴过。今岁天下大熟,为不忘众卿平日之辛劳,特备此宴与众卿共享。今可人不分老少,官不分大小,无拘无束,各尽其欢,不要有任何顾虑。”说完哈哈大笑。不久又走出座位,亲自与众臣一一敬菜。

    大家正吃得高兴的时候,庖正仪狄心血来潮,便起身对禹王道:“天子圣心仁爱,赐臣等宴席,非常丰盛。只是那醴酪味甘气臊,多食则腻,而乳浆更是腥臭,有些美中不足。臣近来利用一些吃不完的五谷杂粮,以新曲酝酿出一种酒。那酒不沾不腻,清亮似泉,却又气味芳香,饮之妙不可言。且又可以调经脉,畅快肌肤。臣原有足痛病,自饮此物后疼痛尽消。故有病可以祛病,无病可以调整精神,使人忧可为喜,乐可忘饥。(全文字更新最快)今日圣上与众同乐,小臣欲以此物献之于席,先供天子品尝。若天子恩准,便可与众位一试,特奏明天子。”

    这仪狄四十来岁,身高八尺,肌白如玉。他生于乡里,自幼机灵,懒于耕作,却做得一手好菜。在水土治理以前,由于百姓贫穷,朝廷节俭,他的专长用不上。水土治理时他应征在京城为来往官员做饭菜,因饭菜做得好,从此小有名气。

    水土治理成功后,天下开始富足,民众开始讲究美食。于是人有喜庆,便请他做饭菜,并送他一些钱物做酬金。他发现为人加工食物比种地来得轻松,而且酬金丰厚。从此他就不再耕种,专在市井为人加工食物,慢慢名气越来越大。后来被人推荐到了朝中,给天子及朝臣们为厨。禹见他办事灵活,为人机谨,在做饭菜方面亦多发明。同样的菜蔬,常多花样翻新。于是禹王及朝臣都喜欢他,不久便由一名厨师升为管理宫廷饮食的庖正。今天禹王见他又有发明,便命他将新近发明的酒取来与大家共饮。

    他谢恩回厨,很快就取来满满一壶酒,放在禹王面前。那酒被微风一吹,一时满堂皆香。禹王甚喜,自己先尝了一口,果然味美非常,胜过醴酪。

    禹王认为美酒不能独饮,应与众分享,便令分散给各席,与众臣同欢共饮。那仪狄本是善于取巧之人,为赢得天子高兴及众同僚喜欢,便将近来所造之酒全部取来,献于席上,供大家共享。

    禹王从未饮过此酒,不知它的厉害最新章节。因为在此以前所谓的酒,实际上是指醴酪,大约与今之甜酒相似,所以说味甘而沾,里面有糟。此次仪狄发明之酒,当是最早的白酒。虽然芳香可口,但后劲雄烈,若饮得太多,则可令人大醉。更因禹王岁数大些,已不胜酒力,侍从只好将他扶进宿宫。

    众人见禹王离去,更失了约束,所有嗜酒者都一齐开怀畅饮,于是醉者众多。醉得最厉害的是负责制定历法的羲氏、和氏兄弟。前面说过此时的羲氏、和氏已不是尧时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而是他们的孙辈了。由于知识的承袭,他们仍是负责历法,仍称羲氏、和氏。他们年轻好胜,平时就嗜醴酪。今天仪狄发明之酒,味道如此香甜,便狂饮起来。季宁等人见他们醉得不像样子,实在不成体统,便要杂役把他们扶走,但他们还要再饮。杜业见他们不依,于是强令将他们架出。谁知他们却大骂起来:“老子自帝尧朝起,祖祖辈辈为官,为朝廷制定了历法,确定了季节,对水土治理及农业发展都建有功勋。你们这些兔崽子、龟孙子对朝廷有何贡献?却身居高位,今天竟敢教训起老子来。须知这宴席是禹王所设,我王开宴时说了:‘今日不分老少,不拘常礼,各尽其欢。’你们竟敢违反王命,制止老子喝酒。”

    他们这么一骂,使一些不满新贵的老臣们高兴,而由启推荐来的后起之秀却人人感到厌恶。随后新老两派朝臣便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宴会出现一片混乱,喝醉的人越来越多,并有不少人失态。一时哭的哭,笑的笑,骂的骂,叫的叫,整个厅堂一片混乱,呕吐的秽臭之物到处皆是。只有伯益、伯夷等一些老沉持重的人,饮得不多,才尚未大醉。见了如此情况,而杜业等新贵又制止不住,只好再叫来一些杂役,将那些醉汉一个一个拉走,打扫好厅堂,宴会才算结束。

    禹王这一醉,一直睡到第二天午时左右才起来穿了朝服勉强上朝。却见朝堂中只有伯益、伯夷、杜业、季宁等十几个人在此等候,问明原由,方知昨晚醉酒者众,现在还有不少人醉卧未起。禹王见此大惊,因自己开宴前说过各尽其欢,又不便发作,只得当日放假。

    第三天临朝,众朝臣才全部到齐。文武百官拜舞毕,禹王便宣仪狄上前道:“庖正前日献上新发明之酒,醉倒如比多人,乱了朝规,你可知罪?”

    仪狄一听着了急,他献酒之目的本是为了讨好禹王及众同僚,不意反招来祸事,引起那么多人醉倒。心中害怕,慌忙上前跪下道:“此物行气血,养肌肤,驱寒冷,祛疲劳本是不假,只是不能多饮。臣献酒前本想说明,少饮则气血通,多饮则心气乱。但这是大王赐宴与臣等同欢,小臣才将酒献出,便说不能多饮,岂不显得小气,故一时疏忽误事,但臣以为日后只要告诫大家不多饮便无事了。”

    禹王又道:“此物确实如你所说,其气芳香,其味甘美,嗜好者多,若不禁止,日后必使醉酒误事者众。”

    为戒后人,禹王贬仪狄为庶人,并传令不得再造。从此以后,禹王带头行禁,酒不沾唇,却不知凡物一旦发明就很难禁止了。那仪狄因罢了官,只好再回市井,又不想务农,便在市井中私自酿造发卖。那些尝了酒味的朝臣一旦酒瘾发作,也便偷偷去买,有的甚至求得方法自家酿造起来。从此酒的制造越传越广,一直传遍天下。

    羲氏、和氏兄弟自从那次宴会尝到了酒的滋味,更是千方百计找仪狄买酒,从此更加嗜酒成性。加之上次在宴会上醉骂朝廷新贵,这些人在禹王面前更是添油加醋地说他的坏话,使禹王从此疏远了羲氏、和氏。他们由于得不到重视,日渐淫荡颓废,每日泡在酒里,不务正业,由此业务日疏。到太康帝时,太康不理朝政,专好游猎,农事荒废,羲氏、和氏无人管束,更加放荡。传到贤能的少康帝时,羲氏、和氏因贪杯而工作疏失,糊里糊涂地把四时的时令节气也推算错了,误了农时。少康帝追究责任,他们便逃回封国。于是少康帝就派大臣胤前去征伐,不但取消了他们的封地,还杀了他们,这就是最早贪杯误事的教训。

    (天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