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东方文明古国缔造者

诸侯会涂山万国执玉帛天子纳良言谦和待下人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禹王当政后,回想起帝挚之时,诸侯各自为政,互相征伐。(全文字更新最快)三苗等国不应帝命,以强凌弱。经过吞并邻近诸侯,不断扩大疆土,发展成南方大国,最后自称为王,威胁朝廷安全,酿成一场战争。故他登位之后,便一心致力于进一步加强朝廷的权力,但却不久便遭到了抵制,防风侯等昔日的朋友亦开始对他不满。他有些想不通,于是对臣下道:“朕治理水土历时十三载,出生入死,三过家门而未入,最后治理成功,使旱涝灾害减少,天下之士无不受益,总算有微功于天下吧?可是一些诸侯,为了一点小事,就与朕有隔阂。有人说这些诸侯无礼,也有人说朕的德行不够。到底谁是谁非,请众卿一议。众卿可明言直谏,朕决不介意。”

    寒浞道:“这是少数叛逆不服王化,他们以赞誉尧舜为名,借机挑起诸侯及民众对主上不满,有损君威,必须讨伐,决不能姑息养奸。”

    后羿道:“寒将军之言甚善。几个诸侯不服,怕他什么?从前女娲氏反了共工氏,神农氏杀了夙沙氏,黄帝杀了蚩尤,就是先帝尧亦征讨了盗跖,而他们都被尊为圣君。故以臣看来,对那些不服王化者,只有征讨,才能使他们不敢犯上作乱,才能使天下太平。”

    伯益听禹王又一次提到自己的功劳,认为他产生了骄傲情绪。又见寒浞等人不关心民生疾苦,开口就是征伐,便上前跪下道:“我王还记得先帝的话吗?他说:‘汝唯不矜,天下莫敢与汝争能;汝唯不伐,天下莫敢与汝争功。’我王只有不骄不躁,凡事多与诸侯交流,政令就会畅通。再说公开不满朝廷者大小不过五十余国,比起天下万国来算不了什么。况且这些对朝廷不满的诸候,多数不在一个地方,彼此孤立,成不了气候,用不着兴师动众。而且这些对朝廷不满的诸候因为分散,征讨起来十分困难。故以臣愚见,还是抚慰为好,不可轻言征伐。”

    伯夷道:“伯益先生之言有理。以臣观之,诸侯不服,只是怨言而已,并无反迹,与女娲时的共工,神农时的夙沙氏,黄帝时的蚩尤不同。若在他们未反叛之前便草率用兵,岂不是逼着他们反?故臣以为不如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召开一次诸侯大会,令其必到。大会时天子将其政令申述于众,让诸侯人人皆知,使其不敢违令。如有违者,可视为抗拒王命,然后用兵,方师出有名。”

    禹王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议论,并心平气和地答道:“朕身居帝位,本应亲近臣下与诸侯,让大家理解朝廷的政令,方能做到九州之内,政自朝廷出。至于召开诸侯大会,朕早就有此想法,只是没有确定时间与地点,今日正好请众卿一议。”

    伯益又道:“西北安定,诸侯不服者多在东南,故会址应定在东南。而涂山地处东南,涂山侯又是王之姻亲,忠于王事,可保安全。同时彼处原本是大会诸侯之处,诸侯曾多次在那里聚会,对那里熟悉,接待方便,故臣以为会议仍可定在那里全文阅读。”

    禹王已离开涂山多年,本想再去看看,于是会址就又定在涂山了。当准备工作做好后,正巧是禹在位四年。

    会议期间,禹王只留皋陶、伯益、真窥、横革等人在京,自己带了杜业、后羿、季宁、扶登氏等一班文武大臣来到涂山。此时禹王妻侄早已去世,涂山侯已是女娇侄孙。他才继位不久,在众多诸侯中还没有什么影响。如今禹王要来这里会议,当然高兴,因为禹王既是君王,又与他有亲,正想取得他的信任,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因此竭诚欢迎。

    禹王来时,涂山侯亲自带领臣下迎于郊外。禹王到达后,又陪同他察看了为大会所作的各种准备。王见原来大会诸侯的房屋都已修葺一新,一望千间,连成一片。宽大的广场也整修得比以前更美好,场中各种设施俱全,安排得有条有理,使来者有宾至如归之感。禹王看了非常满意。

    过了几日,各路诸侯陆续到达,一个接一个来朝见天子,非常恭敬,没有一个敢无礼。扶登氏派人统计,真的不出伯夷所料,不但历来臣服朝廷者都到了,除防风氏因病告假外,就连上次郊祭时诽议朝廷,口出狂言,甚至背后骂禹王的人,也都来了,真使禹王感到高兴。计算起来,大小诸侯近万个,都争相交纳贡献,所贡之物比以往都多。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执玉帛者万国,真可谓盛况空前了。

    大会那天,禹王身穿帝服,头戴冕旒,手执玄圭,来到广场中央,踏上早已准备好的土坛。四方诸侯一齐跪下,禹王转动身躯向四方诸侯致意,并观察坛下动静,见无人抗礼,方让大家就地而坐。朝拜算是完毕,杜业宣布会议开始。

    禹王这次大会诸侯的目的,主要是检验众诸侯对朝廷的忠诚度,并加强天子及朝廷的权益。为了让万国统一于夏后氏的政令之下,他对天下诸侯作出了几项重要规定:

    一、为使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政令自朝廷出,不得抗拒王命。各地诸侯不得互相征伐,互相吞并。抗命者,朝廷将派王师征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过渡到国家社会又跨出了重要一步。

    二、继续宣扬五常德教,使人人知礼仪,人人按尊卑等级行事。从衣服、器皿、装饰、到代表身份的瑞玉,各个不同的等级,都有明显的标志,比以前规定得更明确,不可僭越,为夏王朝的奴隶制国家处理人际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三、建立军制。朝廷六军,诸侯一军,不可僭越。诸侯之军除保证内部安定外,还负有保护天子的责任。朝廷有事,必须听从天子调遣,协助朝廷征伐。

    四、完善历法。夏后氏第一次在我国统一了历法,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变得越来越完善,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善的历法,所以后世有人把农历又称夏历。

    五、重农业。为确保农业丰收兴社祭。夏后氏规定从朝廷到诸侯,都要筑土为坛,年年祭祀,为百姓祈福。社坛为方形,天子之社边长五丈,诸侯减半,不得僭越。

    禹王将朝廷政令宣讲完后,接着又严肃地说道:“朕蒙众卿推举,登上帝位已四载。得众卿之力,如今天下安定,百姓乐业,四方来朝。但却有人背后议论,说朕德行不如先帝。,朕也自知不如先帝,只是朕有过错,众卿当明言直谏。只要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朕都当恭听。如若有人当面不谏,却背后乱说,有违五常,则谓之谤君,是为不忠。按律轻则流放,重则当斩,此朕实不愿见者也。”

    王说完后,周围一片寂静,无人做声。王又用敏锐的目光向周围扫视了一遍,见目光所及,众诸侯不敢仰视,于是他认为目的已经达到,便让大家休息。

    次日由诸侯分九州公议最新章节。此时禹王变得态度谦和,亲自恭听各方议论,听到对朝廷的批评也不露声色。对过去诽议过他的人,也不记旧怨,显得非常友善,于是消除了不少旧怨,都说禹王豁达大方,是个英明之主。从此天下诸侯皆赞其贤,夏王朝出现了空前的稳定。

    会议结束时,禹王设宴大享天下诸侯。筵席结束后,接着举行音乐舞蹈会,晚上举火再欢,把个涂山小城照耀得如同白昼,大家兴趣盎然,尽欢而散。

    次日诸侯辞归,禹王亲自送行,又以好言抚慰,直到诸侯都已离去,他才带领群臣回都。中途却遇伯益使者,报说皋陶在京病逝。禹王不胜感伤,急速而归。

    回到安邑,亲自为皋陶举哀。因皋陶为尧时旧臣,历经了尧舜禹三朝,在刑罚方面多有建树。在治理水土时,他严格依法办事,使参加水土治理的人不敢违法,为水土治理作出了贡献。他原已受封于六地1,故将其安葬于六。禹王为表示不忘他的功绩,又将六地改封给他的长子,以奉皋陶之祀,再又把英地2加封他的次子。

    事完之后,禹又以伯益接替皋陶,协助他处理朝政。到了次年秋天,禹王又将伯益推荐于天,但却没有让他代理朝政。

    再说禹王听取了伯益的批评,果然变得谦虚起来,不但改善了与诸侯的关系,还着手加强德教,尤其是对启的教育。

    一次他带着启出行,看见几个耕夫在田中劳作,累得汗流夹背。禹王就好像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下辇向他们致意,与他们亲切交谈,然后才告辞而去。启疑惑地问道:“父王以前认识他们么?”

    禹王答并不认识。启听了不理解,心想,见人就打招呼,要耽误多少时间。如今朝务繁忙,怎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小事上呢。于是问道:“父王既然不认识他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与他们交谈呢?”

    禹王道:“他们是国之根本,我们吃的穿的都靠他们,怎能不对他们表示敬意呢?”

    又有一次,禹王路过一个小村庄,村中只住着十多户人家。王见几个人围着一口井打水,又下辇去看他们打水,并向他们了解情况,最后还亲自给他们打了几桶水,才告辞而去。启见了又不高兴,便向禹王进言道:“父王身为天子,日理万机。颛琐帝为减少麻烦,已断了天梯。我王如此繁忙,怎么有时间帮人打水呢?”

    禹王便借此教育他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内,必有能人,我们不要过于高估了自己。朝中人才不少吧,却连一个打水的方法也没想出来。蒲坂临溪,水源不缺,来到安邑后用水就没那么方便了,奚仲派人打了几口井,但打水非常费力。他们在一根绳子上系一个桶,一个身强力壮的人很久才能提上一桶水。而这十室之村却有发明。他们在井的两边用木头架起一根光滑的竹子,在同一根绳子的两头各系一桶,叫做吊桶。桶子的一边各吊一块石头,如此两个桶子上下打水,这就省力多了。刚才我就是去向他们学习吊桶打水,回去改进我们的打水方法。我们管大事的决不能看不起干小事的,说不定他们在某方面比我们还强呢。我在水土治理中,很多知识就是学了乡下人的。”

    禹晚年能如此善于改正错误,使他的谦虚也出了名,从此更加为人敬仰。不少有识之士慕名来投,禹王都以礼相待。

    一个炎热的夏天,禹王脱了衣服正要沐浴,他的下属报说门外有人求见。禹王心想,我若洗完澡再去,客人在门外多难等。于是他又重新穿上衣服,用手挽着散开的头发出来迎接客人。原来这四人都是当时天下的名士,分别叫做武罗、伯因、熊髡、龙圉。他们本对禹有些不满,是来向禹进言的。禹王待以贵宾之礼,虚心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全文阅读。经过交谈,达到了互相了解,化解了分歧。四人都是隐君子,都清高不肯入仕,今天却为禹的谦让所感动,不但没有了意见。还在禹王的邀请下,表示愿意留在朝中,参赞朝政,被禹尊为四贤。

    禹王才把他们安置好,正要重去沐浴,凑巧又有两人求见。这时连侍从也不高兴了,便对来人道:“对不起,刚才禹王正要沐浴,却来了四个什么贤士。禹王只好挽着发出来迎接,打扰了半天,使禹王澡也没洗成。现在你们又来了,我怎能让他再披着散发出来接见呢?所以只好请贵宾等一等。”

    来人听了非常不服气地道:“我们乃有苗使臣,冒着烈日走了十余天,行程千里,有要事要见天子,你却说天子刚才接见了几个贤士,而拒绝接见我们,难道我们有苗就没有贤士吗?”

    禹王听了他们争吵,又一次穿上衣服,出来迎接使者。原来苗疆当年大旱,灾情严重,请求减免贡赋。禹王听了非常重视,马上派季宁去考察。果然没有虚报灾情,于是朝廷减免了有苗当年的贡赋,还派人送去一些牛羊和谷物,使有苗人感恩戴德,从而进一步消除了征战时的隔阂。

    又有一天,他忙了一上午,正要回家吃饭,忽报有客人求见,只好忍着饥饿去接见。来者是兖州人,报说九河多年失修,已有泥沙淤积,担心不久又有溃堤之虞。

    禹王听了非常惊恐。心想,先帝早已向天下宣告水土治理成功,若不是他来报,万一又出现溃堤,淹死民众,又如何向天下交代。于是对他的提醒非常重视,并请他一起吃饭,与他亲切交谈,商议处理办法。

    来者叫水平,是个年轻人。他父亲有任氏随禹治理水土多年,曾做过千夫长。他出生时正是九河开通,兖州洪水初步平息,大陆泽周围开始开发粮田。他父亲高兴,便给他取名水平。以后随着他慢慢长大,水土治理终于成功。他父亲回到家中,常常对他说些水土治理的故事,使他对水土治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只恨自己出生太晚,没有赶上水土治理。今天见九河淤积,便来报告禹王,欲为水土治理后的维护出力。

    禹王道:“黄河的特点就是泥沙多,这一点朕早就知道,而且也知道九河必须年年清理。只是近年来政务繁忙,一时疏忽,没想到问题会来得这么快。当时大家认为各项工程大概可以维持三代,三代以后就要想办法了,那知还在朕这一代工程就出问题了。”

    水平道:“也不是马上就一定出问题,只是问题要解决在未出现之前。若等到问题出现再去解决,其损失就大了。故小民认为水土治理不能一劳永逸,不能认为一次治理成功就万事大吉,还必须一代代坚持下去,还应想到老问题解决后,新问题又可能出现。”

    禹王听了暗暗称奇,认为这个年轻人很有才干,水土治理后继有人了。他既然把问题提出在未出现之前,必然会有解决办法。于是他高兴地道:“水平先生既然能发现问题,并远道而来,必有良策,今天就请你谈谈解决的办法吧。”

    水平道:“小民愚昧,承蒙天子下问。不敢说有什么良策,只是认为水土治理成功后,还必须有专人维护。天子可向各州下达旨意,各处工程必须派专人看管,对各地的河岸、湖泊要随时检查,不断加固,有淤塞的地方要继续疏通。特别是黄河,由于泥沙多,更要长期注意。每年秋后水流量减少时,便可抓紧时间,清掉九河中的泥沙,填于低洼处,年年如此,就可长期保持河道畅通。若等三代以后再来治理,只怕九河已被泥沙填满,那时就不只是溃堤了,河流可能还要改道呢。”

    禹王道:“你的想法很好,其实这些问题朕都想过,只是认为水土治理才结束,若再抽调大批民工,只怕苦了百姓。”

    水平道:“也不须大量民工最新章节。以前九州同时治理,工程巨大,自然工役要多。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维护,也就用不了许多劳力。小民认为可以不惊动百姓,只要采取化整为零,分段包干,河流从那里经过就由那里的诸侯派人维护。误工者由赋税中补贴,也不使百姓吃亏,朝廷只要派人巡视监督,那里出了问题就找那里的诸侯及州吏解决,这样朝廷就不必调动大批劳力。”

    禹王听了非常赞成,就用水平为司空,负责水土治理后的维护工作。水平也不谦让,随即跪下谢恩,接受了这个任务。从此以毕生精力投入到水土治理维护中,果然成绩卓著,及时维持了水土治理的丰硕成果。他忠于职守,常出生入死,献身事业。相传后来在指挥加固震泽的工程时,遇上了风浪,落水淹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尊称他为水平王。还在震泽为他立庙,称为水平王庙3,年年享受祭祀,世代香火不绝。

    水平献策虽然不谦虚,但禹王却毫不计较。他唯才是用,还让水平为司空,经管九州水利,于是来向他进言献策者越来越多,包括提反面意见的。一日来了一个自称东里槐的人,禹王知道这是一个有名气的人,便以贵宾之礼接待他。见礼毕,禹王很客气地道:“东里先生远道而来,必对朕有所教益。”

    东里槐却毫不客气地道:“王自登位以来,大改尧舜之道,臣以为确实有不少过失。”

    禹王又问道:“到底有那些过失呢?请先生明言。”

    东里槐道:“王的过失多着呢。一是尧舜对百姓非常仁慈,刑罚不常用,天下皆颂其德,而王则兴肉刑,重牢狱,以刑罚治百姓,残酷不仁;二是尧舜时,民风淳朴,路不拾遗。而大王却要兴城郭以避虞诈,建六军以防争斗;三是尧征盗跖,跖之犬吠尧,尧尤不杀其犬,仁之至矣,而王征三苗杀人无数;四是尧舜用人重德与义,而大王用人却只论功与能。如杜业、后羿之流皆为王所用;五是尧舜以天下为公,不私其子,丹朱、商均皆放于外。而王之子启却至今仍在京都。东里槐今冒死谏王,只求王除弊兴利,布德于天下。”

    禹王听了仍非常客气地道:“多谢先生指点,只是先生之言事关朝廷大政,朕当在朝议时与百官商议,由大臣共同决定,当改即改,非朕一人敢专也。”

    东里槐听了却生气道:“什么与大臣商议,都是王说了算。”他边说边走出门去了。

    东里槐走后,禹王果然将其五条责难交众臣共议。杜业奏道:“东里槐乃迂腐之言,如此之类的话臣听多了,臣以为治国之道应因时而异。尧舜之法只能用于尧舜之时,今时易世易,其治理之法亦当变通。尧舜时连年旱灾、涝灾,百姓衣食不保,无物可盗,故夜不闭户。当今水土治理成功,天下富足,民有多余之粮,故当关门闭户。再说如今国家富足,诸侯送来的贡赋把仓库都堆满了,岂能不建城郭?人有勤有懒,懒惰之人不耕种,专肆抢夺,杀人劫财,又岂能不用刑罚?故以臣看来,正是我王创立了这些善政,才使水土治理成功,百姓得以安宁。若听那东里槐之言,刑罚不用,牢狱不兴,军兵不建,城郭不修,不但民不得安,国亦无宁日矣。”

    禹王听了杜业之言,非常高兴。他认为自己的方略还是得到了有识之士的理解,从而更加坚定了执政信心。但有一条还是按东里槐的意见办了,即一时因朝务繁忙,让启在京协助处理朝务,从此他又把启放回夏邑。

    注解:

    1.六——古地名,今安徽六安境内。

    2.英——古地址参看五十八篇注。

    3.水平王庙——今太湖洞庭山上。

    (天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