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香满园:厨娘巧种田

食香满园:厨娘巧种田_分节阅读_172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想到此顾明兰对朱正清说:“相公,我来守着成杰,你到地里找几根芜荽回来,不管哪家的你都去挖几根,要根粗的。然后到地窖里拿个白萝卜和一块生姜上来,我有个法子可以试试。”

    知道自己媳妇有过神遇,朱正清一听连一点怀疑也没有,立即换上鞋子披着棉衣出了门,等他回来后立即换下顾明兰去煎偏方了。

    在厨房里,顾明兰回忆着前世奶奶给她们煮的芫荽汤:三根老芫荽根、三片生姜、三片萝卜,加入滚烫的开水中煮一会再小火闷小半个时辰,等菜中的汁完全渗入,她才把汤盛起来端进去。

    有可能体内烧干了,朱成杰倒是非常听话的把整一碗汤都喝干。

    等朱正清提来热水后,顾明兰指挥他抱着朱成杰坐在椅子上,把孩子的脚泡入适当的热水中…

    孩子可能极不舒服,朱成杰坐在朱正清怀里左右扭动着,嘴里喃喃的说着胡话:“娘…不要娘…娘会扎人…三婶不会扎人,妹妹,三婶当娘…会不会扎人…”

    孩子断断续续的话让顾明兰心里更加难受了,这么小的孩子,竟然有这么重的负担?

    ☆、369第369章 朱小姑回来

    顾明兰前生后世,心中的软筋就在孩子身上。

    见孩子这样对后娘的感觉纠结成这样,连梦中都在不想要后娘,于是她伸手抚摸着朱成杰的脸轻轻的说:“成杰乖,你要是不想叫三婶当娘,就叫三婶好了。不过不管三婶是当娘还是当三婶,我都会在你不听话的时候教育你,可绝对不会学虎子的娘,用针扎你们。乖,不要害怕,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叫好不好?你放心,三婶绝对不会强迫你…”

    轻声细话回荡在孩子耳边,像亲娘般的温柔,孩子也许是受到了安抚,朱成杰终于安静的睡了。

    朱正清听到孩子的话又听了媳妇的话,心中很是内疚:“对不起…”

    顾明兰搬张凳子坐在他身边,把火盆往身边移了移,把头靠在朱正清的肩膀上说:“你说什么呢?这有什么对不起的?这怎么能怪得了你。要怪也要怪那些当后娘的太过狠心。如果不是她们这么狠心,孩子哪里会害得这样?

    孩子怕后娘,是因为有了后娘也就有了后爹。每个家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因此这管教孩子的事就落在女人身上。孩子听话大人自然舒心,可是孩子又有几个听话的呢?这一不听话,也许一次两次当后娘的还有善良在,会教训两句。可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闹事打架不学好,当亲娘的都会发火,当然就不要说当后娘的了。

    当然,我也不是为当后娘的解脱,后娘难当是现实。可是既然当了孩子的后娘,那么也应该想想,这个孩子也是人生父母养的,管教是一回事,借机在孩子身上发泄又是一回事。

    也许以后我也会打孩子,不过你放心,我只会从管教的角度来教育孩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怒火发作在孩子身上,更不会像那些恶毒的女人一样,把孩子不当人看。”

    朱正清没有说话,只是伸出一只手紧紧的搂住了身边的人。

    汗水终于逼出来了,顾明兰立即让朱正清抱起朱成杰放在床上,让他去给孩子找来了干爽的内衣,直到两人给朱成杰换下被汗浸湿的衣服后天已经微微亮了。

    见孩子没事了,朱正清把两个孩子都放在了坑内,然后返身去把门给栓死了,轻轻的说了声:“媳妇,好好睡一会,累着你了。”

    确实是累了,这一天下来,她觉得比前世拼搏时还要累太多。

    第二天朱唐氏带着几个孩子也来看朱成杰了,看着孩子那没精神的样子,她让儿子女儿陪着他,自己则拉着顾明兰去一边说话:“弟妹,你就准备这么着放过她?”

    虽然明知道自己不会这么放过她,可是有的话却不必多说。顾明兰故意苦涩的笑笑:“不放过她还能怎么办?这当祖母的惩罚当孙子的,去哪说理去?就算是她错怪了孩子那又怎么样?难道还能到族里去要理不成?你也知道,爹是个什么性子,更何况他昨天出了五百个大钱。”

    想着那过份的婆婆,再想着这弟妹的话,朱唐氏明知道这事确实无处申冤,她一脸愤怒:“那牛氏真不是个好东西!活该她生了个傻儿子,就没得再生了!哼,这人会有报应的。”

    报应这东西也许在前世顾明兰不相信,可是在这世,她是相信的。

    于是她眼光更冷了:“大嫂说得对,这样的人一定会有报应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罢了,总有一天会报到她身上。”

    听到朱成杰生了大病,朱家太奶奶与朱家大伯娘也过来了一趟,只是对于这事,分了家的婆婆、妯娌,为了家里的安稳,她们也只能劝朱正清忍了。

    不忍又如何?她还真能打一阵这朱老婆子了气?看到一边木然的朱正清,一边的顾明兰根本没有听她们的唠叨,把这些长辈的话当成了空气。

    到了第三天朱成杰总算来了精神,孩子就是孩子,病就是病,好了就是好了,他们不会装。特别是顾明兰给孩子们做了好吃的后,没两天朱成杰就开始活蹦乱跳了。

    孩子没事了,他们夫妇就开始了为新年的计划作准备。

    把年前收集好的骨头都搬了出来,朱正清在后院弄了个火坑,按顾明兰的指示,把骨头烤干敲碎磨成粉。

    骨头粉弄好后,两人又在屋侧的菜园子里挖了个深坑,把牛粪和骨粉拌在了一块,经过反复搅动压紧,最后用扎好的茅草垫子给盖了起来。

    朱正清不解但也回到了家才问:“媳妇,这样捂上不会发坏掉?”

    顾明兰笑着点点头:“就要它坏掉才有用。到早稻插秧还有四五十天,其实这骨头粉要沤上个两个月最好。现在日子已经不早了,再不捂上就来不及发酵了,最好是要气温高点就更好了,这样才能发酵的全一点。不过,今天这骨头粉沤肥之事,你没告诉爹爹他们吧?”

    想起这一家人,朱正清一怔后立即回答:“我记住你说的话了,不会告诉他们任何人。你是说要是天气倒春寒的话,对这过秧肥不利?”

    顾明兰点点头:“那是,倒春寒气温太低,不利于发酵,可越是发酵全这肥料肥效就越好。”

    朱正清若有所思的说:“那我们把在山彼上铲的草皮都挑回来这坑边上烧吧?这样这坑里的温度定会高不少!”

    顾明兰眼睛一亮:“这是个好办法。”

    两人正忙碌着沤肥,却是朱正淼进来叫人了:“二哥,奶奶说小姑姑回来了,让大伙过去一趟。”

    小姑姑,就是朱春荣的小女儿朱阿秀?

    听说小姑姑回来了,虽然不知道她为何这时节回来,朱正清闻言还是立即放下手中的铁铲对顾明兰说:“媳妇,你还没见过小姑姑呢,一块过去认识一下,她多年没回来过了。”

    “多年没回来过了?难道这回是回来喝喜酒不成?”顾明兰对朱家的长辈除朱大姑外,其实好感都不多,所以才会有这么一问。

    ☆、370第370章 处处有奇葩

    其实也不能怪顾明兰这么想,听说这个小姑姑是村里的美人,嫁的又是个读书人,可那姑父没读出个名堂,家里日子也过得极清苦,平常年节都难得回来。可她在这节骨眼上回来,她也只得这么作想。

    不过这时代极重读书人,村里真正读过几年书的人并不多,识大字的也只有家中有几亩良田人家的孩子。所以,就算小姑姑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可村里人也没人说三道四,这会她一回来了,这也是朱老太太骄傲了吧?

    否则,怎么可能把一个出嫁多年的姑娘回娘家这样平常的事一个个通知,还让大家过去呢?

    朱正清与小姑姑的感情极好,小时候朱老婆子不待见他,而小姑姑又在这里帮着带了几年弟妹才出嫁,所以他一听自己的小姑姑回来了,立即想让顾明兰去见一见。

    顾明兰见朱正清一脸的欢喜,她也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于是也放下手中的工具:“五叔,我与你二哥先清洗一下换身衣服,这一身味道太难闻,你先过去吧。”

    沤肥,农村里人也有不少人家会做,只是平常人家沤肥不会用茅草盖上罢了,所以这时见哥嫂在沤肥,朱正淼并没有觉得奇怪。

    两人换好衣服去了朱家大院,这是朱老爷子手上造的屋子,如今与大儿子朱源生一家住在这里。

    刚一进院,因为天气还冷,屋外并不见人。

    两人走到大厅门口,却听得东一间朱老爷子与朱老太太的房中有抽泣声。

    听到这哭声,顾明兰心中搁愣一下: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小姑姑几年没回来看到老父老母,一时情绪激动哭了?其实王家堂离这里不就两个时辰的路都不到么?为毛过年节都不回来看老父老母?

    “我可怜的孩子,都是娘害了你。”没等顾明兰想明白,朱老太太悲切的声音听得人心头发毛。

    “好了,秀姑不要哭了,反正这事也出了,哭也没用。”朱老爷子几声咳嗽之后,终于止度了屋内抱头痛哭的母女。

    不是回家来看望父母,而是出事了?

    “娘,我不怪你,要怪也要怪我命苦。生了大丫二丫后大强就出世了,家里三亩地六张嘴要吃,日子过得再艰难,我也没怪过他什么事也做不了。大强三岁得了重病,高烧不止,让他半夜去叫个郎中回来,可他却说不敢走夜路,耽搁了孩子的病情怪得了我?

    怀上二强时,我天天地里跑水里泡,累得跟头牛一样,说他下地帮个几天,婆婆不仅不说他懒惰,还说我不明事理。好吧,我就是吃苦的命,一个人又是种又是收,孩子生下来就没了气,我找谁叫屈?

    婆婆在时还有个人拉扯一把,可婆婆走后这几年,他更是懒得不像话。什么活都不做,就天天捧着本书,一说他就说我是个没见识的女人,就想拖累他读书,还说考不上秀才都是我的错。考秀才?世上有这么好考的秀才么?这都要奔四十的人,连个童生都考不上,谈什么秀才?

    去年六月大丫放人家时,男方来的六两银子的聘礼,这银子才送到家,就被他抢走了,这会他就不讲他是读书人了。我本想回来与爹娘报喜,可是这样子,叫女儿怎么好意思回来?爹、娘,是女儿命不好,才落了一个这样的人家!

    拼着命年底好不容易把个大丫嫁出去,他倒好竟然瞒着我把地卖了,在大年夜拿着银子走了,说他带着银子去外地读书了,等他中了秀才,再来接我们母女。爹啊,娘,家里除了那三间下雨就成了池塘一样的破屋子,他竟然连菜地都卖了,这叫我们母女怎么活啊?呜呜…”

    顾明兰站在门口,听着这小姑姑的哭诉,头顶的乌鸦扑棱棱的飞过来:又是一个奇葩男!他是这去读书?她怎么着感觉是去私奔了?

    顾明兰这会可不知道,她真相了!

    直到小姑朱阿秀哭完了,朱正清才带着顾明兰进门,接着又是惹得她一阵眼泪。

    顾明兰扫了扫哭得伤心欲绝的朱小姑,眼前这个据说才三十五六岁的女子,真的是当年朱家村的美女么?这黝黑的脸盘、满脸的皱折、发白的头发,这是个三十几岁的女子?

    再看看她身边的小姑娘,如果从小姑姑话中来判断,这个小表妹是她的第二个孩子,大孩子去年才嫁,这个孩子也怕就是十三四岁左右。可这身形,最多看得十岁。一身洗得发白,到处是补丁的衣服,看得出家境艰难。

    小姑姑十七岁才嫁,那时朱正清已经懂事。

    看着小时候疼自己的小姑姑如此下场,他心里很是难过。可他一个大男人,真不知如何安慰人,只得求救似的看着顾明兰。

    其实顾明兰知道,朱家小姑姑想要哭,求的并不是安慰而是支持。她一个小辈的安慰也起不了作用,于是回了他一个眼神,表示让他不要着急。

    这小姑姑是回来救帮助的,一时半会还走不了的那种。

    如今她们母女被弃无家可归,回娘家是这时代女人的唯一出路。只是她们母女两要留在朱家,还真是个难事。

    如今朱老太爷与朱老太太都跟着大儿子过,他们两年纪大身子又不好,朱大伯家日子过得也很苦。自己本来就一大家子,三个儿子只有一个成了亲,小女儿也未订人家,再要挤上这母女俩,恐怕是不乐意的。

    朱三叔家虽然只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可有一个儿子成了亲,生了两个孩子。那四间的正屋,也是住得满满的。

    至于自己婆婆家,别说没有地方住,就是有地方,这朱老婆子会挪出来给她们母女住?

    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否则朱老太婆突然也与她一样,换了个芯子,那还有可能。

    也许朱老太爷了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说:“秀儿,你也别哭了。既然回来了,你三个哥哥还能看着你饿死不成?老大,你们三兄弟说说看,如何安排你们妹妹,你们可是亲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