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绣活很不错。她娘得了外婆的真传,她做姑娘时候也是跟她娘学的绣活,学得还是不错的。
果然,严氏接了帕子一看,上面两只燕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帕子一角绣上去的桃花也是鲜艳可爱,针脚老练,竟是比她绣坊里两个招牌绣娘的手艺不差几分的,便道:“嫂子这绣活却也精致,我这里整好有一副被面和枕套,你要不要领了去做?工钱是半吊,要在月底前做好。时间是赶了点,嫂子觉得怎样?”
杨氏听了,一套被面和两个枕套,有半吊钱,时间虽赶了点,但如今地里没了活计,这些活也能赶得出来,便点了头,“时间虽赶了些,但也不是不能绣出来,只不知要个什么样子的?”
严氏见杨氏接了活计,便笑着道:“因着是成亲的用品,一律的绣了鸳鸯戏水的来就好。”严氏转身,在身后取了一个篮子出来放在柜台上,复又道问:“嫂子是哪里人?怎的有这个手艺以前没见过你来?”
杨氏知道这是绣坊的规矩,要问清楚拿绣活的人住哪里,怕的就是拿了东西跑了,再找不到地方寻人。照例来绣坊接绣品的都是有熟人介绍了来的,杨氏二弟妹姚氏虽然也是常在荣兰绣坊领绣品回去做的,杨氏就是不想求她介绍她来,才自己跑了来的。
“家住在牛头村,当家的叫刘长生。这不冬天了,地里的活计都忙完了,做些绣活也能有些进项。”杨氏随手摸出刚得的那一百钱,放在柜台上,又道:“不知道押金是多少,身上只带了这些个,您看?”
“嗨,没事,这些就够的。等下回你交了绣品,连带绣工钱,我一并给你。”严氏拿出篮子里的素面被子,并两个枕套,当着杨氏的面查看了一番。并没有发现破了烂了的地方,便重又把东西叠好放入篮子,照例收起杨氏递来的押金,记录在帐。
“嗯,那我们就先走了,这个月二十九我再来,那时候交绣品。”杨氏拿起篮子,道。
“嗯,嫂子慢走。”严氏笑笑,在柜台后目送杨氏等人离开。
初五怕看不住两个妹妹,让她们随便动了绣坊里的绣品,便跟迎春立夏在门口等着的。见杨氏出来,娘几个便往东边去。
如今离得跟老魏约定的时候还早,杨氏便带着初五等人,一路往东边路口逛去。
乡下小镇并没有电视里演的那些耍杂的,街边店铺倒是不少,但更多的还是挑了担子来摆摊的摊贩,摊贩买的多是些簪子头绳布匹的。迎春和立夏跑在前头,这个看看那个摸摸,很是高兴。走到一处买头绳的地方,迎春就停下了,她知道家里买不起头花,但她想要根新的头绳。
迎春站在了头绳摊子前,拿着一根红艳的头绳,不愿走了。初五知道她看上了这个头绳,便也看向杨氏。杨氏哪里看不出二女儿的心思,家里虽没多余的钱,但孩子们今天是赚了钱的,给买根头绳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便点头答应给三姐妹每人扯了一根头绳。
迎春欢呼一声,把握了手里的头绳又去挑看其他颜色的。初五的选了淡蓝色的,迎春最终还是拿了那条鲜红的,立夏选了根粉红色的。杨氏摸出三文钱付账的时候,初五看着,有些不舍。这一根头绳就是一文钱,顶了两个肉包子了。只后来又想到,一根头绳能用好久,她的那根也有些烂了,便就买下了。
一行人逛了好一会儿,到了中午时候拿出带来的红薯,找了个茶摊子坐下。要了一壶一文钱的茶水,就着茶水吃了带来的煮红薯算午饭,初五一行便去东边路口等老魏了。
到了地方,老魏已经等在那里了,几人上了车就走。酉时末牛车才进了村子,付过老魏的六文钱车费,初五一行便回了家。
杨氏接了绣活回来,白天晚上的在家做绣活。初五也已经七岁,过了年便八岁了,杨氏就开始教初五绣活。
这对初五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她前世只知道拿冰针杀人,绣花针可是连碰都没碰过,更别说绣花样子了。好在杨氏是从头开始教起,初五笨手笨脚的也没引起杨氏的怀疑。
这天天冷了,便在初五和迎春姐妹的房里烧起了炭火盆,杨氏在这里教初五绣活。迎春和立夏是早出去找伙伴玩了的,这会儿只得杨氏和初五并着睡着的满福在房里。没一会儿方氏也拿着绣篮子过来了,见了杨氏手上的被面,打趣道:“哟,这是要给初五准备嫁妆了?”
初五手下一抖,那尖利的绣花针就刺上了指头,疼得她赶紧把手含在嘴里。
“嫂子说的什么呢,这是我前两天去镇上荣兰绣坊接的绣活。”杨氏抬头,见来人是方氏,笑着道。
“我就说妹子这么好的手艺,那绣坊定是会要你的绣活的。”方氏挨着床沿坐下,绣篮子放一边,看见初五在拿一块素色旧布在练针线,便俯身过去,看了眼,道:“初五也开始学绣活了呢!可要好好学,把你娘的手艺都学了,以后啊,也能找个好点的婆家啊!看看,才开始学就能绣出朵花儿来了!”
初五那个无语啊,她绣的不是花,是一片草啊一片草,可见她这学得有多烂了。
“阿福他们今年什么时候回来?”杨氏低头正在描鸳鸯戏水的花样子,她们家没有大幅的绣架,只能用大点的绣花绷一点点绷紧了绣花样。
“说是下月初就回来,庄子上也没什么事了,今年东家就早些让他们回来。”阿福是方氏的大儿子,因为是长工,庄子离得家里又远,她的丈夫儿子每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些。“那天早上我见你家大姑子回来了,是为的什么事?我后来去洗衣服了也没在家,就听说来拉走了两石谷子,那你们家的口粮?”
初五听说到她大姑子来借粮的的事,一想到没了两石谷子,她们一家要挨饿就郁猝。更让她气愤的是大姑要,她们家却不得不借,如今借了粮村子里都还有人说闲话呢,要是没借她们家还不让唾沫星子给淹了!
杨氏手下顿了顿,道:“是来借了两石谷子,说是要给外甥娶亲,送大礼用。”杨氏不是不知道村里一些闲言碎语,说她们家大姑子家里收成不好,没了口粮回来跟娘家借粮,求神求菩萨一样的求她,才借了这两石谷子。
“你是什么样的人,咱们两家住这么近,多少年的交情了,别人说的什么我是不在意的,只你自己也不要在意才好。”方氏翻捡着杨氏放在一边的绣篮子,复又道:“她借了粮去,你们家还剩了多少?可够吃到明年夏收的?若是不够,就跟我说吧,我家一个人在家,还剩下些粮食。多的帮不了,一两石还是能均出来的。”
初五感动了,这个时代粮食那就是命根子啊,谁家收了粮食不是宝贝一样的收着,还能主动借给别人?一些家里粮食不够吃的人家交了地主的租,没处某粮食的,又跟地主去借,一年还不上利息再涨一倍,一年年利滚利的,佃农也就更穷了。
她们家以前是她奶奶在,懂得谋算,就算吃不饱,但也没向地主借过粮食。家里没债,日子过得还算轻松些。后来又有了她娘管着家里,也没用去借粮,要是这次家里的粮食吃完又没处去借粮,她们家就得向地主家借了,可地主的粮食也不是好拿的。方氏能在这样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助她们,初五确实感激不已,暗暗记下了恩情,来日有能耐了定然报答她。
“嫂子,我”杨氏也是感动了,停下手中的活计,道:“我先谢谢你了!”太多的话也不需要说了,方氏的这份心意,她先收下。不管最后需不需要借粮,有了方氏这句话,她都觉得松了口气。这两天她确实为着粮食想了不少法子,但能做的除了针线上的事,她确实也做不来什么了。她家长生做短工也不可能得多少银钱,家里几张口还要吃饭,她着实是为难。
初五见这气氛低迷,便拿着手上的小绣花绷子,笑了对方氏道:“七婶子给我瞧瞧吧,也教教我要怎么绣,我总让线缠一块去了。”
“你娘是好手,你做绣活也不会差的。来我看看”
“她那是刚学,新布我不敢给她用,就找了块旧碎布。只她倒好,给我浪费了不少绣线,看着平日家里家外活计做的也不错,怎么到了这些上就笨手笨脚的了。”杨氏笑了笑,道。
“你也说她是刚学的,手脚不利索也是常事,熟练了就好的。”方氏接过初五的小绣花绷子,看了看,道。
初五见成功岔开了话题,也不计较她娘在方氏面前揭她的短,坐好了认真听方氏的指导。
古代农户人家,衣服鞋袜几乎全是自家做的,掌握绣花裁衣,纳鞋底缝鞋面这样的事就很重要了。初五尽管再不想学也不得不认真听着,毕竟以后的衣服还要自个来做的,她可不想围着条布就出门了。
第24章 佃户(二十四)
天冷了,家里也没了青菜,只有一地的白萝卜。明天就大年三十了,初五拔了几根白萝卜给罗家送去。罗家父子不在家,他们想是要趁着天还没下雪,尽可能的进山打猎。等到雪下来,路不好走了他们就得在家等着雪化冰融才能进山了。
要过年了,她爹刘长生十二月二十六就回来。刘长生一个多月在城里打短工,搬砖抬米的,挣了一吊钱。初五看着劳累不已的刘长生,没好意思提醒他去给开荒的地翻土的事,给荒地翻土的事便也推迟到过了年时候。
牛头村的村民虽然普遍都是佃户,家里穷困,但毕竟是新年,一年的开始,过得也不马虎。大年三十这一天早上,家家户户都忙开了,杀鸡宰鸭的好不热闹,初五家也抓了只鸡回来杀。
早上天还未亮杨氏就起来了,烧水磨刀,杀鸡拔毛的,动静不小。初五睡不着也起来了,洗漱完,便端了一瓢水,给院子里的地洒水,她爹刘长生负责扫地。扫完院子,就收拾屋子。因为刘长生着实是累了,回来休息了这几天,也没赶上收拾房子,这天早上才开始收拾。
扫蜘蛛网,补新茅草,刘长生在忙,初五就在一边帮忙,递榔头递茅草的。
正忙着迎春和立夏也起来了,迎春已经不用初五给扎头发,但立夏却还不会自己梳头。迎春给立夏梳的,立夏都不满意,所以立夏的头发每天早上还是初五给梳的。
见了她们起来,初五这边也不忙了,便去给立夏梳头。梳了两个小总角,再绑上新买的那条粉色头绳,衬着立夏圆圆的脸蛋,真像年画里的福娃娃。
初五给立夏梳好了头,刘长生那边也忙完了,不用初五再去帮忙,初五便去厨房给杨氏搭把手。
杨氏已经把一只鸡处理好了,正放着锅里煮着呢。农村过年都要去拜神,凡是年节拜神的人都很多,不早一点,庙里和神社就会挤满了人,连个站的位子都没有。杨氏是要赶在中午人少的时候去拜神,才起来这么早准备这些拜神用的东西。
初五进来时,杨氏正在洗陶锅煮饭。除夕和初一这两天她们都煮白米饭,也只有除夕和初一这样的日子她们家能吃上顿干饭的。初五坐到灶下给两个灶口看火,她拿火钳子扒拉了下灶里的灶灰,想到香甜的烤红薯,便起身去杂物房拿了四个手腕大小的红薯,扒拉开灶灰就把红薯一边两个的放进灶灰里了。
杨氏见了,笑了笑,道:“你放这么大的进去,什么时候才能熟啊,可别半生不熟的吃了,有你受的。”
“灶下是要烧一天火的,总会烤熟的。”初五哪里不知道半生不熟的红薯不能吃。
这时候刘长生也进来了,听了她们娘两的对话,便道:“孩子喜欢吃红薯,你煮了给她们就是,这样烤,巴巴的得等多久?”
自从借了两石粮食给她家大姑,连红薯都成了她们家的主要口粮,杨氏不再像以前一样煮了一锅的红薯给她们姐妹当零食吃,也不再拿了红薯晒红薯干了。刘长生回来后知道了他姐来借粮的事,知道家里的艰难。但这会儿见了初五的举动以为初五馋红薯了,才这么说的。
“不想我省着粮食,那你倒是去问问你家大姐什么时候还啊?”杨氏一下冒了火气。
初五沉默了,她大姑来借粮食。十六那天她们家去喝了二表哥的喜酒,摆了十多桌。等散了席自家娘去问大姑什么时候能还粮食,大姑只说没粮,得等到有的时候再还,杨氏气在心里,但当着新娶进来的外甥媳妇,并没多说什么。等她爹刘长生回来了,她娘让她爹去问问,她爹却不愿去,说他大姐家刚办了酒席,也艰难。可见,杨氏对她爹存着气呢。
满福这时候正好醒了,刘长生见自家妻子生气了,便赶忙去抱自个儿子去,趁机逃出了厨房。
这个小插曲并没影响过年的气氛,一整只鸡煮好了,陶锅里的饭也熟了。初五便拿出三个饭碗,每个碗里盛了一小勺白米饭,留着拿去拜神和祭祖用的。
初五家没有大厅,早上打扫完了屋子,她爹就在家里厨房摆上了爷爷奶奶老刘头和刘婆子的牌位,祭祖供奉。乡下农家没有大户人家那么多的规矩,祭祖时候家里女人女孩子也是在场的。这会儿杨氏摆好了桌案贡品,刘长生上了第一柱香,拜过。杨氏接第二柱香,也拜过了。便轮到初五姐妹们,姐妹几个依次上香拜了拜。
祭祖完,杨氏带着迎春和立夏去拜神,刘长生出了家门去村头晒场上晒太阳聊天去了。村里的晒谷场一到了冬天就热闹了,男人们一年到头好容易得了空,这时候就会聚在晒谷场上晒太阳聊天。
拜神要烧炮仗,人也多,杨氏怕吓着满福,便让初五在家看照顾满福。天冷了,也不能把满福放在澡盆子里了,初五就把满福背在背上,空了双手拿这那绣花绷子在联练习绣花样。
杨氏带着迎春和立夏拜完神回来已经是未时末了,初五放下睡着的满福,就又进了厨房给打下手。
她们家今天菜色很丰富,至少是她穿来这里这么久见过的肉最多的时候。有腊兔肉,腊鱼肉,还有鸡肉。腊鱼是她和迎春立夏抓回来的,两三指宽的那三条已经煮了吃了,剩下巴掌宽的两条杨氏就用盐腌过挂在茅檐下腊了起来。
腊兔肉杨氏分了一半出来送给方氏,方氏本不愿收,但拗不过杨氏,便也只得收下。
杨氏做了一个红烧兔肉,一个酸菜鱼,酸菜用的是自家酿的芥菜,一个白切鸡,还有一个葱段煮萝卜丝。
迎春和立夏早守在厨房里等着开饭了,这会儿看杨氏做好了菜,迎春就忙着盛饭,立夏忙着摆碗筷。一桌饭菜准备好,几人入了座。
只听刘长生说道:“开饭吧。”
迎春和立夏早举了筷子向着喜欢的菜夹去了,初五看着杨氏炒菜早就口水流了,这会儿也对着红烧兔肉下了筷子。一口红烧兔肉吃进口里,初五高兴得都要哭了。好容易吃上的肉啊,还有白米饭,好香。
此时的初五一口肉一口白米饭,那感觉好似吃的是什么稀罕的山珍海味一样。前世白米饭多寻常的东西到了这里却只有在农忙以及过年的时候能吃上,这更刺激了初五。她要好好伺候开荒出来的田地,好好想法子赚钱,等她们有田地了日子就能好过些了。
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完年夜饭,初五趁着灶下还有炭火,便拢了两个火盆子。一个放她们姐妹房里,一个放爹娘房里。南方地方没有盘炕,冬天都是拢了炭火盆来取暖。
初五也不急着把两个炭火盆端屋里,都还留在厨房。一家子吃过饭,初五帮着杨氏收拾了桌子,便开始了守岁。
迎春和立夏搬来小凳子,一家六口人围着两个炭火盆,守岁。炭火盆里放着迎春和立夏拿来的红薯,要一面守岁一面烤红薯吃呢。初五拿了绣花绷子在练习,迎春立夏两人坐在初五身边围看,叽叽喳喳的时不时伸出小手来指着初五绣的花样子问是个什么。
“姐,这红色的是花儿吗?姐姐绣得真好看!”立夏指了绣花绷子上初五已经绣好的一处,笑嘻嘻的道。
“那是蝴蝶,不是花。”尽管很无奈,初五也不得不纠正立夏。
“不管是花还是蝴蝶都很好看,姐姐绣好了让娘给做成帕子,给我好不好?”迎春望着那鲜艳的花样子,喜欢得紧,央了初五道。
“嗯,绣好了就给你做帕子。”只要你不嫌弃。
“大姐,我也要我也要!”立夏扯了初五的衣袖,眨巴着杏眸急急的道。
“嗯,下一幅给立夏。”反正她还得练习,棉布帕子什么的只要不嫌弃绣得不好看,还不是有的。
刘长生抱了满福在怀里逗弄,杨氏交了那床被子和枕套,领了半吊的工钱。荣兰绣坊见她绣得好,就又让她领了套缎面裙子回来,这会儿她也一面烤火一面做绣活呢。见着女儿们这样,夫妻两都笑了。
小孩子本就容易困,哪里能守岁?迎春和立夏今天白天玩疯了的,一人吃了一个烤红薯就去睡了。初五今天又是帮忙打扫又是帮忙做饭菜的,也是累了,实在守不住了,杨氏也让她去睡了。
满福是早就睡了的,因为房里冷,杨氏和刘长生要守岁。满福就没被放床上去睡,这会儿被刘长生抱在怀里。
迎春和立夏是累坏了,一沾枕头就都睡着了。初五毕竟不是真的小孩子,能无忧无虑的,年的到来带来的年的气氛,初五躺在床上不禁想到穿来这里几个月的事,就好像做梦一样。只是如果是场梦,就让她别再醒来,让她在这个温暖的梦里过完一生吧。
梦里初五仿佛又回到了五岁时候在农村和外婆住在一起的日子,简单而快乐。梦里外婆一直在,没有死也没有离开。梦里没有亲戚们冰冷的目光和言语,没有孤儿院饥饿的日子,更没有实验室里脱胎换骨的疼痛。
睡梦中的初五不知道,她的眼泪沁湿了身下的枕头。
第25章 佃户(二十五)
第二天天还没亮呢,初五就被一阵由远及近炮仗声吵醒了。她刚起床,迎春和立夏也醒了。初五拿起放床头的唯一一套没补丁的半新衣服穿上,又给立夏梳了头发,姐妹三人叠了被子就出了房门。
初五不知道杨氏昨晚和刘长生守岁到什么时候,这会子杨氏背上背着满福已经在厨房里忙开了,正在做汤圆呢。
“娘,早!”初五笑着给她娘打招呼。
“嗯,初五起来了,迎春她们呢?”杨氏正在揉糯米粉团子。
“看阿爹贴门对子去了。”她们家没有客厅,不用贴客厅的对联,但大门口处的还是要贴的,还有各个房间窗子门口的门对。对联和门头对子是自家买了红纸求了东山村私塾的先生给写的。
这附近十里八村的就东山村有个私塾,私塾先生是个年过半百留着小羊胡子的老先生,是这几十年里方圆百里出来唯一的一个秀才。他年轻时候家里有些银钱,去考了几次举人,没考上便回了东山村做个教书先生。年节时候附近人家都会提了些东西去求他的对联,他也不计较东西多少,求了来的都帮着写,大家都喜欢去求他的对子。
初五舀了小锅里的热水,用小水桶端了出来,唤了迎春和立夏来洗漱。姐妹三人洗漱完了,迎春立夏两人又去看刘长生贴门对,看放炮仗,初五就回厨房帮忙做汤圆。
汤圆的馅料是花生芝麻还有红糖,都是杨氏前几天和方氏一起去镇上买回来的。杨氏已经揉好糯米团子,在包汤圆了。初五洗过手,也捏了米粉团子,“娘,我这样做对吗?”初五把米粉团子在手上用双掌搓了搓,一手捏着团子一手转了团子开口子。
“嗯,就是这样,不用捏太薄,薄了容易露馅儿,看,这样就好的。”杨氏看了眼初五做的糯米皮子,道。
初五点了头,按照杨氏说的做了起来。两斤糯米粉,没一会儿母女两就做好了。
初五负责生火,她娘洗了锅,放进从小锅里舀来的温水,盖上盖子,等着水开了才把汤圆放下。待到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汤圆浮起来,汤圆就做好了。
杨氏又在汤里放了些红糖,又拿三个瓷碗每碗里盛了三个汤圆,摆上了供桌,供神,便让初五喊了她爹和妹妹们来吃汤圆。
一家子围着桌子吃了甜香软糯的汤圆,便开始了拜年。
刘长生抱了满福和杨氏端坐好,初五姐妹三个便依次给爹娘磕头拜年。初五起初还有些别扭,她生在主张人人平等的年代,还真没跪过谁的。这回穿到了这个世界,跪了神,如今又要跪刘长生和杨氏。初五别扭了会儿就又想开了,就当是为了原来的初五磕的头,也不枉了这夫妻两人对她这具身体的生养,不枉了他们对初五的爱,和对她的关照。
姐妹三人磕了头,拜了年,一人从爹娘手里得了一个折叠得整整齐齐的长方形红包。初五没打开,只用手捏了捏,知道里面是一文钱的铜板。这份压岁钱不多,初五却珍重的贴身收好了。
她们这里拜完了年,门外就有邻家的孩子来拜年,多数是平时跟迎春和立夏玩得好的孩子。他们进来给刘长生和杨氏也拜年是不用跪了磕头的,拱了手说上几句吉祥话,杨氏就抓了几把瓜子花生糖果等东西分了他们。
迎春和立夏跟着这帮孩子去村子里拜年,初五毕竟不是真的小屁孩,没跟着去。刘长生带了满福出门,应该是抱着满福到晒谷场上去了。杨氏见她在家,就带了她去隔壁方氏家拜年。
到方氏家时候她家也只得了她和大儿子水水永福在家,水大年和两个儿子去了村里晒谷场聊天去了。初五和杨氏进门的就见这娘两儿正在厅里围着炭盆烤火呢。
方氏家比她们家富裕多了,住的是泥砖瓦房,三大间的亮堂瓦房并一个大客厅。初五还是第一次来方氏家里,见着她家亮堂干净的屋子并齐整的家具摆设,很是羡慕。
“大妹子来了,快进来烤火,这天可真冷的。”方氏见了杨氏和初五进来,忙起来笑着招呼道。
“是啊,这天冻得,估摸着过几天就得下雪了。”杨氏牵了初五进来,笑着道。
“七婶,阿福哥,新年好!”初五进来厅里,笑着打招呼道。
“初五啊,来吃糖吃果子!”方氏端了桌子上的瓜子花生,橘子糖果递给初五,道。
初五自到了这个世界除了山上那次吃了酸葡萄,就再没见过水果了。现在见了那黄橙橙的橘子,也没客气,拿了一个笑着道:“谢谢七婶!”
“来,我放这里,你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方氏把果盘子放在一边的凳子上,道。
阿福给搬了两个小凳子过来,笑着道:“婶子坐吧,许久不见初五长这么大了啊。”
杨氏接过凳子,围着炭火盆坐下,笑着道:“阿福没出去呢,今年什么时候到庄子上去?”
“得等到二月份播种时候回去,婶子家明年租几亩地?”阿福笑着道,又把凳子端给了初五。
“谢谢阿福哥!”初五坐下,剥了橘子皮,掰了里面的橘子瓣,递给杨氏道:“娘,吃橘子。”又掰了几瓣递给方氏和阿福道:“七婶,阿福哥吃橘子。”
“还是十亩,跟今年的一样。我不吃,你自个吃吧。”杨氏摸了摸初五的脑袋,微笑着道。
“初五就是懂事,你自己吃吧,婶这里还有呢,吃完自己拿啊。”方氏也笑着道。
阿福也没接橘子,初五便自己细细的剥了橘子瓣上的白筋,一瓣瓣慢慢的吃着,一边听几人的谈话。
“阿福今年也十六了吧,有中意的姑娘了?”杨氏坐下便笑了道。
“刚还跟他说这个呢,你就来了。”方氏笑弯了眼道。
“那是要定下了?”从方氏的表情杨氏知道阿福的婚事应该也近了。
果然,就听方氏道:“相中了东山村私塾老爷的二女儿,年前请了后村豆腐坊付家的走了趟。前不久给了准信,说成了,我就等着开了春的日子去提亲呢。”
那私塾先生柳文成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早两年嫁了县里的一个书生。二女儿今年十六,叫柳静欣,初五估摸着应是柳文成的娘子阮氏不舍得女儿再远嫁,才会答应把二女儿嫁方家来。方家的日子在这附近也算好的,方氏为人附近的人多少也清楚,并不是个会为难媳妇的恶婆婆。
“那豆腐西施付雨许了镇上聚福楼掌柜,付家也是喜事近了,付家的笑得都合不拢嘴了呢!”方氏这会儿也是笑得开心。
“那聚福楼掌柜不是都快三十的人了?前头也娶了一个的,怎么她家舍得让她做填房?”杨氏很纳闷,问道。
“嗨,你也见过的,那聚福楼掌柜虽说快三十了,但模样周正,吃住又好,看着就像才二十出头的。虽说前面娶了一房,但没留下一男半女的,付雨过去了还不是一样享福?”方氏用火钳子扒拉了下火盆里的炭火,笑道。
“这倒也是,嫁了那样的人家起码再不用像我们一样吃不饱穿不暖,吃了上顿还得为下顿发愁的。”杨氏笑笑,感叹道。
阿福自说到他的婚事就红了脸出去了,这会儿厅上只剩了她们三人。初五听方氏和杨氏说到付雨,便不自觉的竖起耳朵来听。听说付雨已经许给了镇上聚福楼掌柜,心里不由的对那个兀自苦闷了这么久的孙青竹感到同情。
就算两个人真心喜欢,但在这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婚姻的时代,他终归是娶不到付雨的。
杨氏和方氏聊天,初五在一边坐不住,便回家了。到家门口就见门边一大油纸包着包东西。初五把东西拿起来,只见是块肉,看那模样竟是块足足有三斤的猪肉。
初五看了看周围,没见着人,但会给她家送肉的,她不用猜也知道是罗家。
初五收好猪肉,兜里揣上糖果瓜子,又把从方氏家得来的几个橘子拿了两个,便出了门上罗家去了。
罗家在牛头村这一带没有亲戚,他们家甚少跟村里人来往,平时上他们家去的人也少。自从初五跟他们父子进了一次山,便常来了。
初五到罗家的时候大罗正在修弓箭,罗小屁孩竟是拿着针线在缝一张皮子。这着实把初五给惊呆了,可又想到他们家没个女人,平时家务也都是罗小屁孩在做,便也不觉奇怪了。
“罗叔,小罗,新年好!”初五进了厨房,问好道。
罗家跟她们家一样都是泥砖茅屋,没有客厅,这会儿在厨房里拢了火盆子,父子俩围着火盆子边干活的。
“嗯,初五来了,新年好啊。”大罗的失忆只对他妻子的事情上,在其他事情上还是能记住的。初五来了几回,他便也记下了。问候完,大罗指了一边小案上的一碟子肉干,道:“初五吃些肉干吧。”
初五随手在一边搬了张小凳子,也围着火盆坐下。见大罗指这那碟肉干,便拿起一小块,笑着抿了一点,道:“谢谢罗叔!”
这肉干应是猪肉加了独特的调味料做成的,初五吃不出里面加了什么,只觉得好吃的很,笑了问道:“是在哪里买的肉干?可好吃了!”
“不是买的,我儿子做的。”大罗修好了手上的弓箭,用手拉了拉弓弦,回道。说完便拿着弓箭出去了,估计是去试弓去了。
“小罗真厉害,会做这么好吃的肉干,真能干!”初五伸手,想摸摸罗小屁孩的头,夸奖夸奖他。只她忘了自己都是小孩子,这般动作可就惹恼洛书了。
“脏手拿开,我比你大,小罗不是你叫的。”洛书依然面瘫,拿着跟粗粗的缝衣针在穿皮子。
“呵呵”初五尴尬的笑笑,她倒没计较,又道:“谢谢你家送来的猪肉,只是下回可别送了,你们打猎也不容易,拿了去换钱买粮食吧,我给你们送青菜可不是想跟你们换肉吃的。”
“爹爹说不欠别人的。”
“呃”初五无语了,难怪他们家来了几年也没见跟村里哪家亲近,原来是这么个性子和想法,也难怪了。
初五不再说话,静静的烤火,看罗小屁孩缝皮子。皮子应该是兔皮,看样子是要缝件褂子,渐渐的初五发现,罗小屁孩虽是男孩子,但那手艺比她这个正经儿的女孩子还要好。没多会儿一件兔皮褂子就做好了,看那褂子的大小应该是给大罗做的。
“你爹怎么没再给你娶个娘?这样你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初五不知怎地,看着罗小屁孩冻裂的双手,不自觉的说这话。说完初五就后悔了,哪有人问别人儿子他爹为什么不娶后娘的,看来罗小屁孩又要生气了。
果然,罗小屁孩皱了眉,本来就面瘫的脸上添上了寒霜,“我家的事,不用你管。”
初五知道自己说错了话,笑嘻嘻的讨好道:“别生气啊,我再不说的,再不说。”说着掏出兜里带来的东西,放在一边的小案几上,道:“糖果和瓜子,还有橘子哦,可好吃了,都给你吃。”
初五见罗小屁孩看也不看一眼她带来的东西,知道罗小屁孩不愿跟她说话的,便也就没再多待,出了门家去了。
洛书盯着初五的背影看了好一会儿,直到人不见了才把视线移到初五带来的那堆东西上,伸手捻起一颗糖,一口含下,没一会儿洛书一脸嫌弃的皱起了眉头,果然,这些甜腻的味道不适合他。
第26章 佃户(二十六)
初五穿来的里的第一个新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大年初二开始,当年新嫁出去的姑娘头次正月里回娘家。初五家最小的姑姑是五年前出嫁的,初二这天姑姑们并没有回来。
初三晚上下了雪,纷纷扬扬的下了一整夜,初五第二天起来就见地上没过脚踝厚的一层雪,踩在上面吱呀吱呀的响。初五前世生活的地方也是南方,但那里冬天不会下雪,前世的她并没见过雪。这会儿见着了,不由好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