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种了菌种的木头,虽然她知道菌子没这么快长出来,但没看见木头上有什么动静仍然会觉得失望。
洗干净红薯,切了下锅,初五轻手轻脚的进了杨氏房里看看。见满福好好的睡着呢,便又悄悄的回了厨房看火。满福现在七个多月了,已经渐渐的会爬。从有了他自己爬到床沿吊在床上的经历后,杨氏不在时初五都会时不时去看看房里睡着的满福,就怕他什么时候醒来了她却不知道。使得满福又再爬出床沿,摔地上去。
初五正看着火呢,就听门外有人在叫长生。她爹去了上云县打短工村里人是知道的,怎么这会儿倒有人来找?初五带着疑惑出来,就见记忆里的大姑刘翠一个人哆嗦着站在院门口。
此时天刚亮了没多会儿,太阳还没升起,刘翠怕是天没亮就走路来的。初五见是大姑,赶忙把人请进了屋。因为家里没客厅,只得把人让进了厨房。厨房生着火,倒也暖和。
刘翠的裤腿湿了大半,脚下穿的是草鞋,一双脚被冻得通红通红的。初五搬了凳子让她在灶口坐下,让她烤烤火,顺便也烤烤裤子。
乡下人为了做事方便,是甚少穿裙子的,都是裤子加短衫。男女几乎都一个样,只在样式上有些区别,且做裤子比做裙子省料子,所以初五很少见村里的妇人孩子穿裙子的。只张家寡妇和张小霜,初五见她们穿过。她们绣了花的棉布百褶裙,不见得多精致但农家女孩能有一件裙子已经是不错了的,初五家姐妹几个就没有。
“大姑喝口米汤吧。”初五家里没热开水,只有舀了一勺子刚开的粥里的米汤,盛在海碗里端给刘翠。
“你爹娘呢?”刘翠接过初五递来的米汤,喝了一口恢复了些暖气,才问道。
“娘去下地收芥菜去了,阿爹去了城里做短工。”初五那长柄木勺搅了搅陶锅里的粥,道。
“哦,是吗,去城里了”刘翠的语气里掩不住的失望,转而又问道:“那你娘什么时候回来?”
“我娘等会儿应该就回了,大姑是有什么急事吗?”粥不用再看火,初五就开始准备菜。天气渐渐冷,地里也只剩下了菠菜,和刚长了一小点的萝卜菜头,初五吃了好多天的菠菜,几乎到了看见菠菜就吐的地步。但她也没办法,这时节牛头村家家户户菜地里都只得了这一样菜,有些人家菠菜种得不多,现在连菜都没得吃了。
“就是你二表哥这下月二十要成亲了,我来请酒的。”刘翠虽这么说,但脸上并没多大的喜色。
初五知道大人当她小孩子,有些事是不会跟她说的。她也就没再细问,倒了水进炒菜的锅头就要洗锅。
见初五要洗锅头,刘翠便主动接了手,洗锅头,初五就去切菠菜。等锅头洗好了,菜也准备好了,刘翠又从煮粥的灶口拿了柴火到锅头的灶口,生好了火。初五等锅头热了便挑了些灶头瓦罐里结成块的猪油进锅,再快速放了菠菜下去“刺啦”一声的,翻炒几遍嫩嫩的菠菜也就熟了。放了盐,菜就做好了。
做好了菜,闷在锅里的红薯粥也开了,初五便让大姑吃早饭。初五趁着菜热着也拿了碗,吃早饭。冬天天气冷,炒起来的菜容易凉,凉了猪肉就凝结,这样的菠菜初五更不愿意吃了。
刘翠出门早,没吃东西,这会儿也饿了,又是自己娘家,便没客气,拿了碗就去吃了。
“二表哥娶的二表嫂是哪家的?”吃早饭的时候,初五问道。
“凉村陈家的三女儿,叫陈纱。”刘翠语气里没多大高兴,回答的有些敷衍。
凉村是初五她娘杨家村旁边的一个村子,村子不大,就二十来户人,其中姓陈的就占了十来户。以前的初五不认识这个叫陈纱的女孩,现在的初五更没印象了。初五也听出了刘翠的不高兴,便只埋头喝粥,不说话了。
她们吃过早饭,没一会儿杨氏就挑了一大旦的芥菜回来。进门见自家大姑这么早来了,也很惊讶。
杨氏放了担子,洗过手便去吃早饭,大姑刘翠也跟了进厨房。满福醒了初五在给他把尿,便没跟进去。
等初五进去时候也不知大姑刘翠说了什么,她娘亲面前桌上放了碗红薯粥,并没动筷子,正一副为难的模样。
“弟妹,我也知道你们日子难过,但这会儿大姐真的是没办法了才找上你们的。”刘翠如今也是满面愁容,见初五抱着满福进来,见了唯一的侄子,也没见高兴起来。
“家里今年只打下了十来石粮食,交了租,如今只剩下几石了。”杨氏皱眉道。
“弟妹,大姐也知道稻子收得不多,那,你看看能均多少出来?”刘翠有些急切,复又道,“我早说这样的人家不好相与,那傻小子偏被下了m药一般,跟我闹个没完!如今如了他的意,请了媒人去提了亲,到了这过大礼的时候出问题了吧!我们什么样的人家能拿出十两的聘礼来?!”
初五听到这里已经明白了,感情她大姑来这么早是来借钱的啊。她们家就一个佃户家庭,哪里能拿出现钱来?所以大姑便说借粮了吧。
初五问过他爹刘长生,知道现在一斗米的收购价是三钱银子,一石米十斗,一石米便是三吊钱。她们家交完地租就只剩下五石多点的稻子了,出来的大米估计也就六百斤。这些米一家子还要省着吃,撑到明年夏天稻子出来的时候,她们家又哪里来余粮借给大姑?
“可我们家统共也没剩下几石谷子了,借了出去,孩子们可就要”杨氏很为难。她们家本就艰难,大姑开口就要借走两石谷子。不说两石谷子了,就是一石,借走了她们家也得饿肚子啊。
“说来说去你就是不愿意借是吧?”刘翠打断了杨氏的话,怒气冲冲的道:“不过借两石谷子,你就推三推四的,怕我不还还是怎的?我白给长生洗尿布了!如今大了娶了媳妇了,眼里就没我这个大姐了!”
“大姐”杨氏黑了脸色,心下有怒气但却不得不看在对面人是丈夫大姐的份上,忍下去。
初五那个气啊,还没见过这么来借钱借粮的,借不到就破了口来骂人。她们家真的是艰难,要是有余粮的有钱的,亲戚有困难,给还要给,更别说借了,如今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哪里有余粮出借?
大姑家大表哥大表嫂二表哥加上姑父大姑五个劳力,租了二十多亩田。种的地多了收的谷子自然也多,日子比她们家不知好了多少。说句不好的,她们家没过去跟大姑借粮已经是不错了。
“大姑,今天就算我爹在家,也是不会借粮食的,我家真没余粮了。”初五忍不住冷了声音道。她本来是忍不住要骂人的,可想到毕竟是大姑,也就忍了脾气。
“这么说是不愿意借了?!我果然是白瞎了眼,白疼了长生!”
初五咬牙,忍着骂人的冲动。她大姑就是个极品啊极品,都跟她解释了没余粮出借,她却要歪曲意思,说她们家有粮不愿意借!她难道不知道她娘家是个什么家庭?佃户家能吃饱饭已经不错了,哪里还能有粮食出借的?
何况粮食就是她们的性命,能说借就借?这回她大姑也不是家里揭不开锅才来借粮,要是那样的情况,就算自家挨饿,杨氏也是会借粮给她的。但大姑是要拿去买了换钱给二表哥娶亲,她们家哪里能为了这个理由去挨饿?
“大姐,不是我们不愿借,真是没粮食”杨氏耐着性子,跟大姑子解释。
“你刚不还说有几石吗?几石谷子里均出两石来借我,我又不是不还!”刘翠语气强硬的说道。她今天是一定要借到粮食的,不然回来家去她那二儿子又得寻死腻活的折腾了。
“我们家实在”杨氏很为难,她大姑子怎么说也说不通。
刘翠打断杨氏的话,嚯的一下站起来,睨着杨氏,道:“今天这粮食你借了,我就还是你们大姑子!要不借,我也再不回这个门了!”
最好一辈子别回来!初五愤愤的想,这样的大姑她也不稀罕!
杨氏沉默了会儿,无奈只能答应借粮。刘翠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她要还不借粮,刘翠说了出去只会说她们家不通人情,自家姑子回来借粮食也不借。丈夫刘长生和这个大姐的感情还是很好的,回来不定也会怨她。
两石谷子刘翠当天早上就雇了牛头村后村老魏家的牛车运回了南村去。杨氏对着杂物房里只剩下三石的谷子,皱眉,站了好一会儿才锁了门出去。
初五不知道杨氏想了什么,只知道以后的日子怕是连红薯粥都难吃到了。这时候初五才深深的感到忧虑,也才真正的意识到,饥饿原来离她这么近。她早防备着这一天,想着开荒想着种蘑菇,可防天灾却没防着**!
开荒刚开始,蘑菇也刚种下,没这么快见收成,而如今家里却是这样的情况。杨氏去洗衣服去了,初五抱着满福坐在院子里,皱眉想着能快速挣钱的法子。
打谷机的法子能来钱,但她也不敢拿出去。开荒的田地,种下的蘑菇也还没收成,她还能做些什么呢?
第21章 佃户(二十一)
迎春和立夏在刘翠搬谷子的时候已经起来了,这会儿正在院子里玩着初五教的跳格子,两人玩了一会儿。立夏跑过来摇了摇初五,初五才回过神来。
“姐,我们再去抓鱼吧?”立夏自从吃过一次煎小鱼,就馋上了,只是这几天见她大姐忙着,她不敢提。这会儿见大姐空闲下来了,便提议道。
“抓鱼?”初五激动了,她怎么没想到这个呢?猪肉十五文钱一斤,抓来的鱼,她拿去镇上卖,胜在是新鲜的野味,应该也能买个十来文钱一斤。现在稻田割了稻子,露出了一条条的水沟子。村里的孩子也有去掏水沟抓鱼的,但水沟子多,泥鳅什么的掏不尽,她何不去抓泥鳅黄鳝来卖呢?
说干就干,等杨氏回来,初五便说了想法。杨氏正愁着家里没进项呢,听了初五的话并没反对,只嘱咐她注意安全。迎春和立夏听说要去抓鱼都很高兴,这回立夏说什么也要跟着去。初五扭不过,便也带了她去。
因为靠近村子的水沟子村子里的孩子已经掏了,她们这次便还是到东山边去。只是没去东山脚下那两亩田的水沟,而是走了大半个时辰到了开荒山坳外的那片田地。初五跟刘长生来开荒的时候就已经惦记上这里的水沟子了,只那时候忙着开荒没时间去抓鱼,后来又忙了一阵子就忘了。
一样拿了上次抓鱼的烂簸箕和小水桶,姐妹三人到了东山大冲坳外的稻田。三人选了赶水的大水沟,便沿着水沟走。冬天时节,泥鳅都钻在淤泥里不出来。她们便沿着水沟细细的找,见了淤泥上有小拇指大小的孔洞,就说明里面可能有泥鳅在淤泥里。
初五沿着水沟走了没多久,就见着一处淤泥有两个小拇指大小的孔,便放下小木桶,脱了草鞋,挽了袖子和裤腿,下了水沟。冬天田野水沟的水不比井水,冻人得很。初五忍着脚下刺疼的冰冷,拿过迎春手上的簸箕,就着小孔的附近下了簸箕,兜上来不少淤泥。
这回稻田没了稻子,初五也不扒拉淤泥了,直接把簸箕里的淤泥往只剩稻茬的稻田里泼上去。淤泥受到冲击四下散开,果然有两条拇指大小的泥鳅在淤泥里面,这会儿没了淤泥的遮掩正弯了软软的身子到处游动呢。
迎春和立夏见了泥鳅,惊呼一声,笑着跑过去抓。迎春有了一次经验,学聪明了,拿了身边的稻杆覆在泥鳅身上才去抓,这样就不怕泥鳅滑溜了。立夏不知道,直接伸了手去抓,可怎么也抓不到手上,她在稻田里追着泥鳅跑,把迎春和初五逗乐了。
掏了这处,初五赶紧上来。脚上全是淤泥,也不穿草鞋了,让立夏提着草鞋,姐妹三人继续沿着水沟找。
三人这般摸了这条沟再掏那条沟,一个上午也得了不少,泥鳅足足有二十条呢。这回小鱼得的少,估计只有一个海碗的,黄鳝还没有找到一条。
因为没带午饭,三人要回去吃午饭。中午往回走的时候,到得一处还有积水的水洼,初五便停下来洗手洗脚。
却听得迎春一声惊呼,“姐快看!有鱼有鱼啊!”
迎春又跳又叫的,着实吓着了初五,她还以为有蛇呢!但很快又反应过来,这寒天冻地的哪里还会有蛇。转头看去见迎春指着水洼高兴的叫唤,初五看去,就见她洗手的水洼对面浅滩地方有两条巴掌大的鱼。
水洼是从山里流出来的溪水形成的,有五六米宽。周围有不少牛蹄子印,应该是放牛的赶牛喝水的地方。因为里面的水很浊,初五刚来时候也没注意,竟是有这么大的鱼在!
立夏也看见了,惊呼道:“真的有鱼啊!好大的鱼!”
“迎春,簸箕拿来!”初五也是高兴啊,她掏了这么久水沟子,见过最大的鱼也不过两个指头大,现在这鱼可有她巴掌大呢!
初五赶紧挽了裤子,拿过簸箕,试探着趟下去。水洼最深的地方到了初五的大腿根处,初五夹着簸箕,站在水洼里重又挽了裤腿,才继续去拿簸箕围鱼。迎春和立夏也没闲着,一人找了一根棍子,守了两边拍水,帮忙赶鱼呢。
“姐,左边左边!鱼到左边去了!立夏赶紧赶过来!”迎春一面挥着手中的棍子拍水赶鱼,一面还不忘指挥。
“赶过去了赶过去了!大姐赶紧把鱼兜起来!”立夏也是激动,小小的娃子,费力的挥动棍子,喊道。
五六米的水洼对现在的初五来说着实有些大,但好在她前世也不是没做过这样的事,又有两个妹妹帮着赶鱼。没一会儿兜到了第一条鱼,初五赶紧费力把鱼往岸上甩去。
那巴掌大的鱼到了岸上还在蹦跶,但离了水,没蹦跶几下它就停了。只一抽一抽的还在地上动,迎春和立夏早惊呼着跑过去看了。初五没出水,让迎春把鱼拾进水桶,又开始了第二轮围堵。
姐妹三人围追堵截的,早忘了要回家去了。最后从水洼里捞上了五条鱼,两条巴掌大的,剩下三条只有两三指宽。捞了鱼,三人的衣服早已经被水打湿,但并没影响三人高兴的心情。初五这才提着满满的收获,带着两个妹妹回家。
半路上遇上了来找她们的杨氏,原来杨氏见她们过了午饭时候还没回来,担心她们姐妹三个遇上危险,出了什么事,便背上满福寻了来。
迎春和立夏高兴的给她讲抓到大鱼的事,杨氏见她们几个没事,只是衣服湿了便也没责备什么,让赶紧回家换衣服去了。
初五下午又出去了一趟,这回只有迎春和她去。立夏毕竟人小,上午时候走了许多路,早累得不行了,这会儿就算是请她也不出来了。
下午她们依然去的大冲坳外的水沟,天擦黑的时候她们才提了水桶回来。里面装了下午的收获,十五条泥鳅,五条拇指大小的黄鳝。
初五捉泥鳅的时候很小心,就是不想伤着泥鳅,好留着鲜活的去镇上卖呢。牛头村在上云县附近,走路到县里最快也要大半天时间,慢了的路上还有可能得过一夜才能到县里。所以,即使县里卖泥鳅能卖贵些,初五也没想着去县里卖,而是到附近的杨柳镇上。
从牛头村到杨柳镇也不算近,走路得两个多差不多三个时辰,但坐牛车就能快些。后村儿老魏家是有牛车的,他家牛车常来往于牛头村和杨柳镇,搭客拉货的都行。
杨氏昨天晚上就到老魏家打了招呼,让明天五更时候把牛车赶上往村口的大路,让老魏在那里等着。
五更时分老魏果然来了,初五早等在那里了。一起的还有背着满福的杨氏并迎春立夏。杨氏终究不放心初五一个人去镇上,便也一起来了。她顺便去镇上绣坊看看有没有外放的活计,也好接了几件回来做,赚些进项也好。
老魏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但常年下地又赶车的,且他开春时候死了家里的小孙子,忧伤过度,人看着更显得苍老了。老魏话不多,把牛车赶到村口大路,见了初五她们便让上车。
初五上了牛车,杨氏和立夏坐在一边,初五和迎春坐在另一边。牛板车两米来宽,因着平日也搭客老魏便在车上放了几个稻草蒲团,几人上了车便拿了蒲团来垫着坐。
古代的五更天相当于现代的3点到5点这一段时间,初五估摸着现在时间也就大概凌晨四点多。十一月的凌晨已经很冷了,出门时候杨氏拿了两条大巾子,这种大巾子里塞了一层薄薄的棉花,秋天时候夜里凉,初五一家盖的就是这种被巾,她娘拿出来的这两条应是冬天出门用的。果然上了车杨氏就给了初五和迎春一条,她自己留了一条,用被巾把立夏和她自个包裹了起来。牛车一颠一颠的,立夏上了车,没一会儿就挨着杨氏睡着了。
初五拿被巾把自个和迎春包了个严实,当真暖和了不少。
“姐,你说我们的泥鳅能买多少钱?”迎春伸手摸了摸身边的小木桶,里头装的是她们抓来的三十条泥鳅和五条黄鳝。
她们本来是抓了三十五条泥鳅的,有五条泥鳅初五看着不精神,昨晚上煎着吃了。水桶里的泥鳅和黄鳝大约有五六斤,“估摸着能卖个五六十文钱的。”
“这么多呢!姐,我们回来天天去抓吧!”迎春听说可能有五六十文钱,可是高兴了,提议回家了天天去摸泥鳅。
“你们赶早是去卖泥鳅呢?”老魏不多话,但听得她们是去卖泥鳅的,便也说上了两句,“前天我听人说镇上温家的大小姐体虚盗汗,温大奶奶正急着找泥鳅和黄鳝呢,你们要不拿去温家问问?”
“谢谢魏老爹,我们定拿去问问。”杨氏在一边接了话,道谢道。
“谢什么,我也只是听说了这回事,跟你们说说,不定她们早前就得了这两样东西,你们去还不定要不要了。”老魏甩了一鞭子面前拉车的水牛,道。
“她们家要是不需要,我们也可拿了到菜市上卖的。她们若是要,一次也会买完,省了我们天寒地冻的蹲在街边去守摊子。”杨氏上牛车的时候就把背上的满福解了下来,抱在身前,好不让他冻着。这会儿她紧了紧被巾,又把怀里的满福换了一边手抱着,道。
老魏不再说话,迎春也困了,挨着初五头一点一点的,初五把她的头往膝盖上按了按。迎春便顺势躺在了初五的腿上,初五又把被巾拉了拉,让迎春的腿也盖上布巾。她们今天都是穿了唯一的一双布鞋出来的,双脚上倒不觉得冷。
第22章 佃户(二十二)
牛车滴答滴答的走在路上,往杨柳镇的路平整,不算颠簸。因为今天是镇上的圩日,人们起早赶集,路上也见着有几辆同样在赶路的牛车,和挑了担子走在路上的行人,想是赶早去摆摊的摊贩。
天刚大亮的时候她们的牛车就进了杨柳镇,杨柳镇不比上云县,有那城墙围起来,进城的路口还有人看守。杨柳镇进镇的路口多,有路就能进去,她们是从西边进去的,那里靠近温地主家。
进了镇,所见的都跟村子乡下不一样了,房屋街道都是宽敞整齐。她们进去的那片地方基本住的都是有钱人家和他们的仆人,房屋从院墙外头看着都觉得气派。因为是大早上,她们的牛车经过那些大户的时候,也见着几个家丁打扮的仆人在洒水扫扫地呢。
“这里就是温地主家了,你们在这里下了,我把车赶磨坊去,下午时候在东边的路口等你们。”老魏放下她们,便把车赶出了巷子,去磨糯米粉去了。
老魏车上拉的糯米粉是村里几户人家托了他拉到镇上磨坊去磨的。临近过年,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这些过年要用的东西。她们这地方大年初一是要做了汤圆供神,也要煮汤圆吃的,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镇上的磨坊因为碾盘细,出来的米粉也细腻,村里有闲钱又讲究些的人家便会到镇上的磨坊来磨米粉。初五家没那个闲钱,她娘准备在村里借了石磨自己磨。
初五她们下来的地方是个小巷子,应该是温家的角门。她们这样的人是不能上人家大门去的,大户人家的大门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走,平日大门开门的时间都很少。大户人家的丫鬟婆子、主子媳妇的要出去基本都是从角门出去的。初五现下在的地方应就是一处角门,站在门外也能听见内里的忙碌,只不知这角门通往的是个什么地方。
杨氏上前去敲门,没一会儿就出来了个十一二岁的丫头。开了个门缝,问道:“你们是什么人?大清早来找谁的?”
“姑娘,我们听说大奶奶在找泥鳅和黄鳝,找了些来,你看是不是跟你家大奶奶说说?”下了牛车,杨氏便又把满福背上了背。此时她提着小水桶,揭了上面的小盖子把水桶里的泥鳅和黄鳝给来人看。
“多大点事,还要麻烦我们奶奶,你等着吧,我把厨房的王大娘给你找来。”那丫头见了桶里的泥鳅和黄鳝,知道真是来卖东西的,说了两句,便又进去了。
那丫头进去时候没把门给关上,留了条巴掌大的缝。初五站在外头往里看去,就见那院子里一口大水井,水井边上两十三四岁的丫头。一个穿着淡粉色的绣梅花石榴裙,一个穿着嫩黄铯的绣百合百褶裙,两人正在洗菜。
“听说今早那人又被奶奶教训了!”粉衣丫头说着伸出了四根手指,在那黄衣丫头面前晃了晃,笑得一脸幸灾乐祸的道。
“哼!真以为上了爷的床就是主子了!哪天赶了出去才是好呢!”黄衣丫头冷笑一声,道。
“要我说留着她给咱奶奶解闷的好,也给那些不长眼的看看,主子的床是这么好爬的?她也不过乡下穷旮旯里来的丫头,到了我们面前还充主子,指手画脚的,刚来就把麝香给打了!哼,如今倒看看她是怎么个得意法儿!”粉衣丫头幸灾乐祸的道。
“别说了,王大娘来了!”黄衣丫头朝那粉衣丫头努了努嘴,小声提醒。那粉衣丫头听了,也不再说话,只埋头洗菜。
初五本不知道她们说的是谁,但后来听说到什么乡下穷旮旯来的也充主子,又想到那天洗冬衣的时候七婶方氏过来和她娘说的话,便知道这两个丫头说的正是张寡妇的女儿张小霜呢!
听她们的话,张小霜在这里过得很不好,其实初五不用听说这些也能猜到张小霜的日子不好过。大户人家锦衣玉食,但日子也不是这么好过的,后院里的阴谋阳谋,明争暗斗,那是没有刀光剑影的修罗场。前世的初五在某朝的宫廷剧看多了,也知道个大概。只再不好也是张小霜和张寡妇自个选的路,她这个跟她们搭不上半毛钱关系的人也做不了什么。
“是你要买泥鳅和黄鳝?”王大娘是个三十来岁的中年妇女,人生的矮胖。水桶腰上正围着条藏青色的围裙,圆脸蛋,但看着却并不和善。
“是的,听说大奶奶在找这两样东西,小妇人便提了些来。”杨氏把小水桶往王大娘跟前提了提。
王大娘伸手进去捞了两把,见里面都是活生生的泥鳅和五条黄鳝,便抽出了手,在围裙上擦了擦,道:“这些我们都要了,小红去账上提八十个钱来。”
那开门的叫小红的丫头应了声,便去了。王大娘提了小水桶进去,没多会儿那叫小红的丫头提了小木桶,手里拿着一串用绳子穿好的铜钱出来了,“这里是一百个钱,多的二十个钱是大奶奶赏的,让再有了泥鳅和鳝鱼都往我们这边送。”
原来这丫头去提钱的时候,路上正好遇上了来厨房的准备亲自做糕点的大奶奶。大奶奶知道了有人送来了泥鳅和鳝鱼,便让多赏了二十个钱。
冬天水冻天寒的,泥鳅和黄鳝都藏在洞里,要找它们可不容易。那大奶奶想是要经常给大小姐吃这两样补身体,这才拿了钱赏她们的。
杨氏笑着应下,收了钱,便提上小木桶,带着初五姐妹三人出了小巷子。
出得巷子,杨氏摸摸身前兜里的一百个钱,很是高兴。她没想到几斤水沟里常见的泥鳅就买了这么多钱,着实有些惊喜。初五、迎春和立夏都是很高兴的,她们都去抓泥鳅了,这些钱也是她们挣来的,小小年纪的孩子觉得自己给家里做了有用的事,又是得意又是自豪。
初五高兴也多了一样,她想着乡下人的池塘里多是不养泥鳅和黄鳝的,她可以考虑养这两样来赚钱。泥鳅和黄鳝营养又不贵,老人孩子都是能吃的。只是现在需要钱,养泥鳅和黄鳝也只能等过了冬开春时候再提了。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回去的时候多摸些泥鳅,等下次再来卖给温家。
杨氏领着她们,左拐右拐的出了巷子。天色现在已经大亮,应该是上午八点左右。街上摊贩都摆好了摊子,也有像她们一样路远的早早来赶集了,街上此时也热闹。
杨氏带着她们选了个路边的粥粉摊子坐下,“老板来三碗豆浆,再要三个包子。”杨氏坐下向那在摊后忙碌的老板娘道,便又转头问了问初五几个,道:“包子你们要什么馅儿的?”
“我要肉馅儿的!”迎春第一个报了出来。
“我也是我也是!”立夏也跟着喊道。
“娘,我不饿,不吃包子了,豆浆也不用的。我就跟立夏一起喝,她一个人喝不完,娘你饿了就吃吧。”初五知道她娘是见她们姐妹几个辛苦赚了钱,要犒劳她们呢。不然她们是带了煮红薯出来的,也不会来这里花那些钱吃包子喝豆浆。
“老板娘,包子要三个肉馅的。好不容易来一回镇上,吃个包子也没什么的,何况你们刚还挣了钱的。”杨氏跟老板娘说了一声,便又转头来对初五说道。
初五知道拗不过她娘,也就不再推辞,坐着等包子端上来。
没一会儿老板娘就用一个托盘把她们这一桌点的东西都端过来了。三个大人巴掌大的白白胖胖的软乎乎的肉包子,三碗淡奶黄铯的豆浆,都冒着热气。大冬天的能吃上一个热包子喝上一口热豆浆,对如今的初五来说也是一种奢侈。
包子刚上桌,迎春和立夏便一人抓了一个,也不顾包子刚出锅热着呢。立夏还小,拿上手便咬了一大口,里面的肉汤把她烫了个正着,她张开了嘴呼呼的换着气,却舍不得把包子吐出来,一桌子人见她那滑稽的模样都笑了。
因为是早饭时间,有不少人来喝粥吃包子的,见了立夏这模样都觉好笑。只立夏毕竟小,不懂事,别人笑她她也不管,只顾着手里的肉包子。
迎春拿了肉包子倒没急着吃,而是把包子掰了两瓣,递了一半给杨氏,“娘,你也吃。”
杨氏很欣慰,五岁的二女儿也懂事了,不但帮助家里看满福,还会跟着初五一起出去摸泥鳅,换钱给家里了。
那边吃了两口包子的立夏见了姐姐这样,便也把咬了两口的肉包子往杨氏面前递,“娘,也吃我的包子。”
初五接了迎春递出的半个肉包子,把碗里最后的一个肉包拿了塞到杨氏手上,道:“娘,我跟迎春吃一个,你把这个吃了吧。”她们几个出来的时候是吃过了的,这会儿并不会饿,只不过是杨氏想让她们解解馋,暖暖身子,并犒劳她们辛苦抓泥鳅,才带了她们来吃包子喝豆浆的。
“嗯,我和姐姐吃一个,娘你吃那个吧。”迎春真的是懂事了,懂得心疼娘亲了。
“嗯嗯,娘也吃我的,也吃我这个!”立夏见两个姐姐就吃一个包子,虽然她舍不得,但给娘亲吃她也是很愿意的,伸了她的包子到她娘面前道。
杨氏看着三个懂事的女儿,很欣慰。她当年生了三胎都还是女孩子,家里情况也不好,那时候她婆婆就想把迎春和立夏两个孩子送人,她不愿意,顶着婆婆的白眼和责骂才把迎春和立夏给留了下来。这会儿她看着这两个懂事的女儿,很是高兴她没有让步,把她两送了人。
最后杨氏掰了包子,把里面的肉馅捏了出来,侧着身一点点喂给了身后的满福。初五和迎春分吃了一个包子,又把那碗豆浆给喝了。
三碗豆浆老板娘算了一文半的钱,跟三个包子一起刚好三文钱。杨氏付过帐便带着初五三姐妹去了绣坊。
第23章 佃户(二十三)
她们去的荣兰绣坊,是镇上唯一的一家绣坊大户点的人家基本都有针线上的人,她们的东西也很少有用到绣坊绣娘的时候,所以荣兰绣坊大多做的都是些散活,今天东家一个帕子明天西家一张裙幅的。
但着荣兰绣坊里有两个手艺不错的绣娘,倒是给绣坊招了不少生意,那些个大户人家针线上要求得精细些的也有给了绣坊做的。
荣兰绣坊前头是铺子,后院里就是绣娘们上工的地方。杨氏一行到绣坊的时候,绣坊已经开了门,里面荣兰坊掌柜的严氏正在指挥了伙计把柜台和绣品上的灰尘打扫干净呢。
“这位嫂子要些什么?”严氏见了杨氏等人进来,热情的招呼道。
严氏是个年轻的媳妇,穿着绣青竹缎子石榴裙,一张略有些胖的鹅蛋脸。挽着简单的螺髻,簪了一根梅花银簪子,看这模样只会比杨氏年轻个两三岁。
“我我是听说这里有绣活外放,便来看看。”杨氏以前没接过绣活,见了这绣坊的掌柜,说话有些个胆怯。
“这样啊,那嫂子可有带了以往的绣品来?”严氏听了杨氏的话,便按规矩提出要看绣活。
杨氏虽然没有接过绣活但也知道绣坊上的规矩,要想接绣品是要先看过绣活的,要是绣活不好,绣坊也不会把活计给她。杨氏抽出随身带的棉布帕子,上面是她这两天刚绣上去的一对双飞燕的绣样,本就是准备好了拿给绣坊人看的。
杨氏对自个的绣活功夫还是很有些信心的,她外婆还年轻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县里绣坊的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