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慈光(重生)

盛世慈光(重生)_分节阅读_28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郑通违反宫门禁令,与皇后私相授受,其心可疑,暂停一切职司,回家闭门思过,接受调查,静候处分。”一点都不怕带累皇后。

    “是!”赵瑞挥笔。

    作为资格最老的第一秘书,赵瑞很容易从细节上判断天授帝的喜恶偏向,比如一个称呼。

    当天授帝称呼人的时候是只称表字不加姓,表示心中看好此人,有亲近之意,果然这人不久要升官;当天授帝称一个人“姓+表字”的时候,表示对这人感官一般般,前程啥的完全碰运气;但当天授帝称呼“姓+名”的全名时,就已经怒了,此人就得歇菜。

    比如郑通,平时天授帝喊他表字“维青”,就是郑家有人犯错,皇帝最多称一声“郑维青”,从未称过“郑通”,弄得赵瑞差点点反应不过来——

    郑通是谁?与皇后私相授受,艾玛,好一顶超级绿帽子,十恶不赦……哎,不对,郑通……这不是郑国舅,皇后兄长吗?

    还有个杨博,这下也坏大了。

    楮沛倒能逃过死劫,不过听天授帝的语气,又发配到了最苦寒的西北边州,要吃苦头了。

    三个重臣要倒霉,这可是朝堂的大动荡,不过天授帝三十年威严极盛,在朝廷上是说一不二的,大臣只有听命的份。赵瑞心里念头闪过,脸上依然不动声色,很快收拾心情,提笔写下润色过的三道内旨。

    天授帝看向恭立在一旁的卫终,拧眉吩咐:“内侍省要整肃一下宫禁,怎么能容许后宫与外朝私相授受?”

    卫终“扑通”一声跪下:“小人该死!”

    “也不怪你,这两年你跟着朕在行宫里,也没有常留皇宫,以至于出了这么许多事。太子监国,宫里变成这样……真是该死!”天授帝语气很重,所有人“扑通”都跪下了。

    天授帝看周围宫人、近臣都战战兢兢,叹口气:“好好整治一下!看还能查出来点什么,要把一切不利因素都剔除。”

    “是!”卫终应下,知道该怎么做。

    “嘱咐临渊加强宫禁,特别是重华宫,没有朕的手谕,谁都不能进去。任何吃食,要三个人以上试吃过才能呈上去,你亲自盯着。”

    “是!”

    天授帝这才又问赵瑞:“工部尚书王正论考绩如何?”

    “王尚书任事勤勉,颇有智谋,连年都是优等!”赵瑞说。

    王又伦,表字正论,二十多年前中探花,那年正是赵瑞主考,主考与那一榜的进士都有师生的名分,所以他才可以直呼王又伦的表字。

    王又伦才四十多岁,从小县丞做起,一直到尚书,升职速度堪比火箭,叫赵瑞都有点眼红。

    但王又伦的确有才干,还有个好妻子。王夫人是谢家五娘谢望,宫里谢贵妃的庶妹,已故谢宸妃的同母亲姐,长得与谢宸妃最相像,是皇帝十分关注,甚至说得上很照顾的夫人。每年的正旦,春秋节皇后给命妇的赏赐,王夫人这个二品诰命夫人总是比旁人厚上两分。

    旁人只以为王夫人得厚赏,是因为宫里谢贵妃的原因。亲近的人却知道,是皇帝无法对已故谢宸妃忘情,以至于爱屋及乌……

    但这真相不可说。

    啥?为嘛不可说?皇帝惦记臣子的妻子,这话能往外说嘛?虽然天授帝做这种事,不是第一次了,当年的宸妃,可不就是皇帝看人家长得漂亮,从臣子手里……

    哎呀,不可说,不可说。

    反正,王又伦因妻子的关系,颇受皇帝关注。他人又有才干,品行端正,从不违法,做官又足够聪明,少有树敌,兼之办事牢靠,十分有建树,再加一点运气,所以王又伦升职速度快一点,也是别人羡慕不来的。

    谁叫你不会娶老婆?

    果然,天授帝亲热喊王又伦的表字,不加姓,赞道:“正论素有干才,难得是为人清正,踏实务本,精明练达。”天授帝心里加了一句:最重要他是九皇子的亲姨父,才吩咐赵瑞,“升正论为参知政事。卢太师病了,让他权理丞相事,进侍中,特进观文殿大学士。”

    经过九皇子的事,卢太师就病了,一直在家中休养都没入宫,他的事情没人处理,天授帝索性就把王又伦升职上来帮忙处理。

    赵瑞心道:王正论这是要升官了,天……真的变了!

    观文殿大学士,一般都是宰相预备役,相当于资格证,可见权理丞相事的“权理”很快就能去掉了。

    赵瑞咂舌,某人官运还真是叫人羡慕不来,他踌躇一下,进言道:“陛下,正论年轻、资历略浅了些,只怕难以服众,任命会被给事中封驳。”大幸历史上,从没有不满五十为宰相的。

    “无事,古有吕罗十二岁为相,本朝历代主张任人唯贤,不讲究论资排辈,朕破格用他,自然也是可以的。”天授帝很坚持。

    天授帝发了这话,尽管会有人不服,但现在这样的氛围……基本没哪个门下省的给事中敢不开眼,封驳这道旨意。赵瑞写旨不提。

    天授帝又叫卫终取了一份只有封王才用的金箔镶边的黄麻纸空白圣旨,吩咐赵瑞说:“封九皇子慈为长乐王,授辅国大将军,加封太傅,禄米、食邑、仪仗皆按嗣王例,因长乐王体弱,仍许住禁中,府邸另赐。”

    年轻皇子一般初封,都从国公、郡王起,免得后面加恩没办法封赏,九皇子初封可够高的。赵瑞心道:陛下只怕在替太子擦pp,对九皇子进行补偿。但他脸上不动声色,手下飞快拟旨不提。

    牟渔办完事过来,却没有进殿,只对卫终耳语几句。卫终脸色变得晦暗莫测,几乎有些阴沉了,恶狠狠横了牟渔一眼,见牟渔老神在在,并不打算进来亲自说的打算,还道:“哎呀,到时间要去重华宫了,这事就劳烦卫总管了。”

    卫终知道此事不能耽搁,只好对牟渔咬牙切齿一阵,自己进殿上前,对皇帝原样耳语几句。

    赵瑞看到天授帝的手紧握成拳,颤抖不已——他赶紧垂下目光,伴君多年,知道皇帝最近有些老年人都会有的毛病,比如手抖……但这么严重的抖法,是极其震怒,又不能发作的表现。

    赵瑞低着头,心提到了嗓子眼,有一种很不详的预感。

    这预感果然应验,皇帝总boss最后一个大招发出——

    “下旨申饬,太子不孝,于母亲病期侍奉不尽心;太子不仁,孽杀宫人;太子……”说不下去,皇帝用力闭上了眼睛。这毕竟也是他的亲生儿子。曾寄予厚望三十多年的唯一嫡子。

    作者有话要说:

    【参知政事】官名。简称“参政”,是副宰相,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丞相、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权”是代理的意思。

    第23章 同坐用餐,心思各异

    天授帝本还顾念一点父子亲情,因为当年他自己夺位,兄弟阋墙,都被他杀光了的。如今年纪大了,总觉得当年做得太过分,就比任何人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兄弟和睦,想要保全自己所有的孩子。

    就算刚才他知道杨博和郑通两个狗东西私下的勾当,但他还在心里安慰说:太子是好的,三十年都等了不差这两年,必不会冒险,一定是被奸人挑唆。太子本就耳根子软,性子懦弱不是很有主意,所以……都是别人的诱哄,不是自己孩子的错。

    可刚才牟渔回报,说太子东宫发现两具尸体。

    因天授帝下令软禁太子,又换掉了东宫戍卫。那两具尸体没办法悄悄运出,就放在了冰窖,时间长了还是有异味散出,就被并不亲太子,而是绝对忠于皇帝的御林军截获了。

    是两个被凌虐致死的东宫宫女。

    牟渔同时还查到——这两年,已经有十几个漂亮点的宫女,甚至三五个清秀的小内侍,对外说因一些小错被皇后或太子妃罚出宫,可根本找不到人,都莫名失踪了,不知去向。

    这种失踪人口,下场还用说么?

    谁有胆子在东宫下这样的辣手,更不用说了。

    天授帝更气愤的是——皇后掌管后宫,弄得乌烟瘴气。教养孩子,也更是三十年如一日,从不问是非对错,只知道帮太子掩盖。

    当年太子读书无用,被天授帝罚抄,皇后就私令心腹模仿太子字迹帮他过关。天授帝不是不知道,却念皇后到底是个母亲,睁只眼闭只眼算了。

    可是,这种凌虐他人,无辜杀害他人,已经不是小孩作弊那么简单了……天授帝就想起九皇子说的——太子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刑律,当由国法严惩!

    这话虽不中听,也藐视了皇权,皇帝觉得逆耳,可实在是……最正直坦白不过的道理了。

    自己作为皇帝,天生是凌驾于律法之上的,也觉得太子过分。可皇后呢?更加纵容,东宫这种事……凭太子一人,多少会露出行迹。而能够把一切痕迹抹除,隐瞒这么多年的……只有把持后宫的皇后有这能力。

    不知规劝儿子,甚至帮助遮掩,无视国家律法,连基本的人性都丧失了。

    这样的母亲,溺爱出这样的嫡子,能有什么大用?

    这样的皇后,怎样母仪天下??

    难怪自己严格要求,亲力亲为,几乎是手把手的教自己唯一的嫡子……竟然教出了个这样的东西来。天授帝觉得自己十分可悲可笑,他还想着狠狠教训一顿太子,期望太子改好……

    幸好,发现得早。

    若太子在他有生之年,装个知错改错的样子,等他百年后……

    他的儿子,他的九郎……会怎样?

    他的国家,万里江山,万万臣民,又会怎样?

    天授帝想都不敢想。

    九郎,只怕早就看清楚了太子的本性,看穿了一切。

    ……

    赵瑞冷汗湿透了衣背。

    这道旨意下去,太子品行就有亏,储位危矣……

    赵瑞才惊觉,楮丞相、杨太尉、郑国舅几位都是亲太子的老臣啊,此番中枪,九皇子又高封,只怕不光是为了安抚九皇子……

    难道……

    变天了啊……

    赵瑞心情复杂,他是皇帝近臣,又常在宫中走动,这两年冷眼也看得清楚,一直不是很喜欢看似忠厚好说话,实则有些蠢钝,还有点自以为是,被反驳了常在背后还悄悄辱骂朝官的太子的。

    有事当面说,发脾气也好啊,怎么能人前喏喏应好,背后生气骂人呢?不是君子所为。

    但废太子可不简单,一不小心,操之过急就是整个朝局动荡,甚至可能危及国家安全。而皇帝的身体……他还有从容布置,以及……再调教出一个合格继承人的时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