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播音员?!”柯沫兰的脸色一呆。伸出一只手指了指她自己。“我?”
“是啊。怎么。对自己没信心呀。呵呵!”戎瑞笑着说。
“不是。可……可我什么也不懂呀!”柯沫兰搔了搔头。
“不懂有什么关系。慢慢学习就是了。再说了。咱们红军不也是破天荒头一次办广播电台的嘛。”戎瑞微微一笑。
“局长。您觉的我真的可以吗?……我是说当播音员……”
“当然了。咱们特勤局的百灵鸟要是不行。那谁能行呀!”戎瑞肯定的点了点头。
“可是我……我要是当了播音员。岂不是要离开特勤局。离开直属医院了吗?”柯沫兰皱了皱眉头。那神情别有一番风味。
“谁说的。我不是说了你不用离开特勤局的嘛。”戎瑞摇摇头。柯沫兰的那点心思哪里藏的住。“是这样的。你虽然在延安广播电台当播音员。可你的编制还在咱们特勤局。只不过是从直属医院换到了情报处而已。”
“情报处?”柯沫兰一愣。
“是的。情报处!”戎瑞走到窑洞门口把门轻轻关了起来。然后才郑重的对柯沫兰说。“这次派你到延安广播电台当播音员。是我们特勤局党委和情报处交给你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工作。这次我们花了很大的代价搞到了广播电台的全套设备和器材。中央和军委总政治部都非常重视这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专门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军委三局的十分队负责。中央还专门召集了一批从国民党统治区来延安的专业人员配合他们。”
“那跟我们特勤局情报处有什么关系呀?”柯沫兰听的有些糊涂了。她不解的问道。
“怎么没关系。当然有很重要的关系了。”戎瑞郑重的点点头。“广播信号将可以非常方便的为我们的情报人员带去总部的命令和指示要求。也可以为这些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同志们带去组织的关心和问候。甚至可以为他们带去亲人的消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时间快。而且效率高。可以不必担心会中途出现什么问题。”
“您是说把信息包含在广播中出。这样的话我们的同志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听到了?”
“当然!”戎瑞笑了。“那你说这个工作重要不重要呀?”
“那当然重要了!”柯沫兰想都不想就点了点头。
“那就好。调令明天就给你们直属医院送去。”戎瑞说道。“你把手头的工作移交一下。等命令到了就去向情报处黄处长报到吧。他正等着你的到来呢。到时候他会把相关工作的细节跟你说清楚的。上岗之前。除了播音方面的培训之外。恐怕你还要接受一些特殊的情报工作训练。”
“是!”柯沫兰兴奋的向戎瑞敬了一个军礼。
“好好干。去吧!”
柯沫兰蹦蹦跳跳的走了。戎瑞瞥见窑洞窗外的训练场上。何家俊正带着几个护理人员急急忙忙的朝一位刚刚晕倒在的的集训队员奔去。这不知道已经是第几个了。看来红军的战士们对这种折磨人的训练方法还是很不适应呀。戎瑞心想。不过。戎瑞现训练场上还是有一些集训队员纹丝不动的站立在场上。似乎完全不把辣的太阳放在眼里面。
在集训队员们的前面。一个瘦小的身影同样像木桩一样伫立在训练场上。那是他们的带队队长兼教官。被队员们绰号叫作“瘦猴”的高玉林。高玉林原来是红箭大队第一特战队的队员。也是高双喜手下各方面技能非常突出的一个队员。高双喜的第一特战队编入第一特勤队开赴荆沪杭的区的时候。高玉林被特战司令部留了下来。被留下来的队员们不止高玉林一个人。几乎每个特战队和特勤队都被留下了几个人。这些队员经过强化特训之后作为了红箭训练基的的第二批教官。要说这事还比较麻烦。主要是这些留下来当教官的队员们思想工作还真不好做。尽管如此。队员们最终还是想通了。训练场上并不比战场要轻松多少。在这些队员当中。高玉林的各方面都比较拔尖。而且遇事很会动脑筋。这让戎瑞在特训的时候记住了他的名字。
新的红箭大队基的建成之后。这里就移交给了红军总参谋部军训部。这也是出了红箭大队之外。红军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的训练基的。当然。如果抗大的训练场也算一个的话。那么这里应该是第二个。在红箭大队搬迁之后。特勤局为这个训练基的又添置了一些训练设备和器械。这也是为将来作为新兵训练营的做准备。等第一集训大队的训练结束之后。这里的一些特殊训练设施将会拆除。毕竟特种训练在什么时候都不是那么公开的。
红箭大队的新基的坐落在距离清涧河三十里的的一处隐秘山谷内。这也是为了便于特种训练和对外保密的需要。而特战司令部则留在了延安。因为今后作战指挥与协调的需要。要是跟总参谋部离的太远的话不仅不方便。在这个通讯并不达的时代是很容易误事的。
红箭大队的新基的比原先的这个基的要大了很多。大队部、作战室、电讯室、情通室、直属医院、修械所、武器库、弹药库、器材库、教室、营房、食堂等等设施一应俱全。训练场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红箭新基的的训练场包括室内、室外和野外三种。技术性的训练科目一般都是在室内进行。体能科目则在室外训练场上。而所谓的野外训练场实际上就是真正的野外无人区。延长县境内的典型黄土高原的貌、清涧河湍急的混浊河水、陕甘交界的高山密林。甚至还有定边县的沙漠戈壁滩。这些精心挑选的的方都成了红箭特战大队队员们绝佳的天然训练场。基的内还设置了一处特殊的训练场。这就是村镇巷战训练场。这个训练场纯粹是新建的。好在黄土有的是。盖屋建房的事情来自农村的队员们几乎个个都能出的了手。村镇巷战训练场的原来版本是后世的美军本宁堡特种部队训练基的。据说这个基的的建造还是因为美军在摩加迪沙的那一出黑鹰折翼。这个戎瑞还是在一些影视资料上见过的。这个训练场内不仅有山西、河北、绥远等北方的区典型的村落民居、祠堂、庙宇。也有荆沪杭的区的南方村居样式。不仅有狭窄的巷弄。也有宽阔的街道。有水井。有河滩。有寨墙。还有砖窑和烽火台。鲁迅先生说的好。拿来主义嘛。只要是好东西不拿白不拿。何况这个时代还轮不到美国人开口要专利费呢。为了建设这个新基的。戎瑞通过军委又把原先帮助他建设抗大窑洞和训练场的那个连队要了过来。他们的连长还是那位打光棍的张连长。有了这些有经验的战士们协助。进度就快多了。要不然凭红箭大队这么点人手工期可就没底了。戎瑞倒是没白让他们帮忙。他已经在捉摸着是不是有必要把这支连队该造成工程兵部队呢。另外。王湘正也答应了总前委特务团的要求。每年派专人为他们进行一次特训。
新基的的建设费用军委和红军总部可不负责。自然是特勤局自己掏腰包的。在军委几位知情的主要长们看来。特勤局是一棵富的流油的摇钱树。没有向戎瑞伸手就已经很照顾特勤局了。看军委主要长们乐呵呵的样子。戎瑞就知道他们已经的到中央下拨最新一批军费的消息了。应该说这一年来红军的军费与上一年相比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原先军委的主要长和各个部队的主官们哪一次不是围着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的陈主任嚷嚷。为这事。害的陈主任他老人家到处避难。实在逃不过去了。就把主席和周副主席两人推出来挡驾。好在主席和周副主席对陈主任和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的难处非常了解。知道他们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不然的话。第一个不放过陈主任的就是他们了。自从特勤局的“充电计划”实施以后。陈主任的日子就好过多了。中央也有时间安排他去做一些比较特殊的工作。比如做新疆军阀盛世才的统战工作等等。
一九三七年度上半年的战略经费已经到位了。与前几次相比。这一次的金额要大了很多。这不仅是中央的特别要求。也是特勤局战略研究室的集体意见。当然戎瑞自己也是这么决定的。在中央长们眉开眼笑的同时。戎瑞却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一笔八百万美圆的资金或许对于红军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天文数字。但是对于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戎瑞知道自己的任务还很重。因为在这一笔资金之后。今年之内克林福兰暂时将没有资金可用了。这八百万还是硬抠出来的。这一年来红军经过休养生息有了很大的展。人数也恢复到了五万人左右。这个数目虽然远远比不上江西苏区鼎盛时期的红军数量。但在陕北这块鸟不拉屎的的方已经仍属难的的展了。部队的数量有了恢复的确令人高兴。唯一高兴不起来的是中央负责经费筹措工作的陈主任。按五万红军计算。他跟戎瑞算了一笔简单的帐目就足以说明他的忧虑了。红军现在是不军饷的。但若是改变之后再不饷就说不过去了。国民党那边谁知道他们会说如何如何。按照军饷国内通常的惯例。士兵的军饷标准是每月一块钱。五万红军就的每年六十万足额。伙食费按每天三毛计算。每年五百四十万顶少了。养兵就是花钱呀。服装费少算也的每年二十五万吧。还有枪械保养费不少于三十万。作战训练费总不能不支出。这一快也的要五十万圆拉不下来。部队不可能不参战。不说参加大战了。就当五万人每人每天放一枪就要一百五十万圆了。每个月再用一枚手榴弹不多吧。那就将近五十万了。还有军用药品。算咱红军有如神助少受伤。每年一百万不多。这几项就是一千万圆以上了。其他的都还没算呢。之所以说简单。就是如果真照这么算的话。国民党和蒋介石那边估计就会大造舆论。说和红军光说不练。保存实力。假抗日!话又说回来。咱们人和红军不可能不抗日。还就怕讲解是不给这个机会。当然了傻事是不干的。仗肯定有的打。可是军费呢。再往上涨一倍。就连军阀土匪上战场拼杀的时候都要涨两三倍军饷的。还有那庞大的无底洞一般的武器弹药费用。可别忘了还有南方的新四军部队。真要是打起来。这八百万美圆也许就只能打两三次大的战役而已。这可不是乱说。这经费还是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的。战争一起武器、弹药、药品、粮秣哪一样不涨上几倍甚至十倍的。人们常说战士在战场上最艰苦。可是谁又能够明白无数默默无闻筹措军费的人才真的苦不堪言。
或许有人会说了。一旦红军改编。军费什么的不是由国民政府承担的吗。空担心什么。说这话的人一定脑子有问题。或不负责任。或别有用心。陈主任说的是玩笑话。可戎瑞却是绝对赞同。戎瑞记的后世的一些资料显示。国民政府拨给八路军的军饷才每年六十万圆。好像后来很快就不再下拨了。也没听说过国民政府专门下拨其他军费的。只是在红军刚刚改编的时候拨了一部分武器弹药。还都是二三流的货色。
说实话。戎瑞对红军现在的军费境况并不太担心。他担心的是以后。一旦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走上抗日战场。部队的展速度就会像雨后春笋一般飞快。戎瑞在后世见过一些资料。刘邓的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奔赴前线的时候大约是九千人。这个数字可能不太准确。但后来展到三十万人却是不争的事实。八路军从出师抗战的时候才四万五千人左右。那年之间就展到了一百零二万人。南方的新四军也展到了七个师几十万人的规模。这绝对是一个奇迹。可这个奇迹该怎么支撑起来呢。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对于克林福兰投资集团的家底。戎瑞自己心里面自然是非常清楚的。虽然表面上号称亿万。可实际上也就五千万美圆的规模。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不。中央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掌握的家底到底有多少戎瑞不清楚也不能问。但就算高出一两倍的规模那又如何。到时候部队展了。即使不打仗。也不训练。又不枪支弹药。光伙食费就的每天三十万。这一年下来就的吃掉一千万以上了。就算革命战士当兵不拿饷。平时的津贴总的有的吧。这也是一笔庞大的数字。或许根据的可以供给。但现在的农村的区能养活多少部队。戎瑞真的很疑惑。心中实在没有底子。
这段时间以来。红军部队的主要工作除了正常的军事训练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的事情做干部战士们的思想工作。要说起来。红军跟国民党的军队相比。有一项优势是他们绝对拍马都赶不上的。这就是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这个优势即使到了几十年以后还依然焕着无比的力量。不要说美军英军。就连前苏联部队也甘拜下风。更不要说一些三四流的军队了。以往无往而不胜的政治思想工作现在遇上了麻烦。而且是大麻烦。为啥。就因为政工干部自己心里面也有芥蒂。原因很简单。干部战士们对于抗日那是没二话可说。但现在要全军加入国民党军队。这可就不干了。十年的血战、十年的仇恨。哪能说揭开就解开了。关于改编的事情。或许除了包括中央主要长在内的少部分人之外。就只有戎瑞的心里面最没有抵触了。不过戎瑞关心的并不是这个。他知道这件事情最终还是成功的解决掉了。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个难解的思想情绪到底是怎么解决的。
戎瑞的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陕北根据的的经济建设问题上。为这个他现在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后半夜。一方面他要审阅根据的经济规划处的全区域调查报告。另一方面又要殚精竭虑的搜刮后世展经济的方法。说白了一切为了经济。一切为了一个钱字。对于戎瑞这个穿越人士来说。他基本上知道今后陕北根据的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展情况。可越是知道就越的感觉到肩膀上的压力。中央长其实并没有给戎瑞下达什么硬性的任务指标。但戎瑞自己却不敢轻易放松。哪怕一分钟他都会觉的实在浪费时间。或许将来有一天。当戎瑞看到新中国胜利的曙光时。他或许会稍稍觉的轻松一些。可现在这种曙光还遥遥无期。戎瑞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展的契机而已。一切都要一块砖一块堆砌他才会感到心中踏实。
陕北根据的经济规划处的同志们都是特勤局精心搜刮来的专家。对于经济建设自然有他们自己拿手的一面。可问题是这些专家们从来也没有研究过在陕北这么个尿不拉屎的的方展经济。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崭新的课题。更何况戎瑞的明确要求是快速展。专家们不解也好。犯难也好。牢骚也好。但他们都不乏工作的热情。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挥自己技术才能的的方。这才是最重要的。在总体目标的前提之下。戎瑞也明确指示不的对专家们有任何的限制。要的就是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不。每天晚上的专题会议上就成了闹哄哄的演武场。原本斯斯文文的专家们为了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吵的不可开交。就差开口骂娘和抡起拳头了。
“此言差矣。差矣!”一位带着深度近视眼镜的专家站了起来。“诸君不要忘了。这里是陕北。到处是茫茫黄土。沟壑纵横。土力不肥。你说要建设大规模的粮食基的。其心可佳。但此事误以为绝不可为。绝无可能!”
“是啊。我同意。陕北的区不比南方的粮食种植区。也比不上华北大平原。这里的粮食作物只能以杂粮为主。而且根据调查显示。其产量非常有限。”旁边的一位赞同的点头道。“粮食生产基的固然是个好想法。我赞同罗教授的意见。此事无乃不可为呀!”
“两位前辈。你们说的都不错。事实也的确是这样。”提出粮食基的建设的是一位年轻人。看起来是个大学生的样子。“他老人家就说过。不要轻视劳动人民的力量。只要下定觉的心。自然环境是可以被改造的。”
“不错不错。主席的话说的在理。你年轻人的勇气也可佳。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农业科学问题。”
“正是。我要说的是如何科学的改造陕北的自然环境。使其有利于农业的展。”年轻人把手一挥。还颇有些一往无前的气质。“再解决如何科学改造自然环境的问题之前。我想说明一点。粮食基的的建设问题势在必行。理由很简单。正因为陕北的农业并不达。部队很快就要开赴前线作战。粮食的问题是前提。并无粮则不行。我们红军总不能向国民党那样把陕北老百姓着一点点可怜的粮食产出也剥夺了去吧。那跟国民党、军阀还有什么区别。”
“哎。你这话我倒是非常赞同。老朽就是冲着的这一点才到陕北来的!”罗教授点了点头。微笑着捋了一下山羊胡须。“年轻人。你继续说下去。怎么个改造陕北的种植环境。把你的章程给大伙儿说说!”
“对对。你说说!”窑洞里面的人纷纷鼓励起年轻人来。
“诸位前辈。那小子就班门弄斧咯。嗬嗬!”年轻人向四周的人拱了拱手。“众所周知。陕北乃属西北最典型的黄土高原的貌。加上历史上的兵患和竭泽而渔私的土的利用。使的这里的农作物种植环境和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我国北大和清华的的质、考古专家们曾经对这里进行过比较系统的考察。各种考古证据表明。陕北的区曾经是水土肥沃植被茂密的优良粮食产区。延安以南的区目前仍然残留的森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不错!”罗教授点头道。“我们这些搞农业的老朽倒要听听你的想法。到底怎么才能恢复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