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东方文明古国缔造者

承尧志天下重治水 继父业伯禹再受命2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过了不久,倕的使者来报,说蒲坂的工程已经完成,请天子派人察看。舜见工程进行还不到二年,便已提前完成,非常满意,经过亲自察看后,便择日迁都。四方诸侯都来朝贺,并喜报丰收,天子龙颜大悦。

    舜三年初,禹奏报由于连年天下大熟,加上先帝尧时的积累,仓禀已经充实。舜认为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决定重启水土治理,并当众对禹道:“伯禹,按照先帝的遗旨,还是由你来统领水土治理吧。”

    禹虽然自幼有志治理水土,但当舜正式宣布由他负责时,却也产生了许多顾虑。特别是当他想起父亲因治水失败而丧命时,更加有些诚惶诚恐,于是向帝跪下再拜道:“朝廷贤能之士众多,契、弃、皋陶等才能都在文命之上,可当大任。文命感谢天子知遇之恩,愿听从驱使,为其奔走。”

    帝笑慰道:“汝早就有志治理水土,而且为此行程千里,走遍万国,经过多年考察,已积累了不少知识。朕不但相信你一定会成功,而且会全力支持你成功,请你不要过谦了。”于是禹再拜受命。

    但舜听了禹的推辞,知道他还有些顾虑。为了打消他的顾虑,第二天早朝后,又亲自邀请他来到自己宫中,两人席地而坐,亲切交谈,要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治理方略,然后一项一项落实。

    伯禹道:“我华夏疆土大,江河多,水害遍及天下,而且互相影响。一旦洪水来临,常不会局限于一地、一方,治理非常艰难,管理也不容易。先帝为了便于管理,已将天下按方位分为四岳,主上又在此基础上将四岳细分为十二州,这都对管理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臣经过多年考察,认为按地缘将十二州改为九州2可能更合理,也更有利于水土治理的安排,故冒昧请求。”

    舜很有兴趣地道:“请说一说你的具体划分法吧。”

    禹看了看舜的脸色道:“冀州乃国都所在,天子所居,原来划分得比较合理,故仍按以前的不动。其余八州则按如下划分:济水与黄河之间为兖州;大海与泰山之间为青州;大海、泰山与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北起荆山,南到衡山3以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东到华山之南,西到黑水之滨为梁州;西到黑水,东到冀州西界为雍州。关于九州的具体山河界线,臣都已标记清楚,请帝过目。”接着他从怀中取出一图,跪下双手递给舜,舜边听边看,禹又接着道:“治理时必须统一规划,同时动工,分州包干,各负各责。除工具由朝廷统一配给外,资金、劳力都由各州自行征集,朝廷只作检查、督促和调节全文阅读。(本章节由网友上传&nb)这样做比朝廷统揽一切省事多了。”

    舜仔细看了禹的九州图,果然划分得非常清楚、合理,他连连点头道:“只要对水土治理有利,什么都可以改。请你明天在朝堂上向大家作出说明,征得大家同意,便可布告天下,然后付诸施行。”

    禹见舜非常谦和,能认真听取他的意见,便又接着往下说道:“当今之河流湖泊都是天然形成,各地河流的宽窄、险夷各不相同,其治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是‘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变水害为水利。臣闻洪灾自开辟以来便有,只是各个时期轻重不一而已。先帝以前共工氏等虽然也曾治理过,但只局限于一定地方,而且成效甚微。故如今江河仍处于天然状态,一旦洪水到来,容易改道,使民深受其害。先帝为解除水灾,才命臣父治理,臣父又未获成功,这些主上都知道。臣父用的是湮、障之法。所谓湮、障即为河流加岸,湖泊加边,这样做并非全错,而且初时还起了一定作用。只是由于没有疏导,河道壅塞,堤防倒塌,酿成大祸。故臣以为对河流应以疏导为主,但也必须在两边筑起堤防;湖泊在一些低洼之处以加边为主,却也要使水有出路,即水的出口仍应疏导。所谓疏导,一是疏导河流中的阻塞,使水流通畅;二是疏导小河归大河,大河归海;三是开通沟渠,既可灌溉农田牧场,也可分散水势。此外,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东部比较平坦,故洪灾主要在中部及东南部,而西北较少,所以中部和东南部治理难度较大,这就是臣要说的大概。其具体安排是疏导弱水流过合黎山,使弱水的下流注入流沙。并在适宜的地方开辟渠道,灌溉草地,使那里的民众可以放牧;疏导黑水,流过三危山,使那里得到灌溉,可以种植,多余的水流到南海。这是两个较小的工程。

    大的工程有五个:一是疏导黄河。臣以为疏导黄河要从积石山起,经过龙门、砥柱。过了龙门,地势开始平坦,河床变宽,水流也就变慢了,所以容易向两边泛滥,也容易被泥沙从此淤塞。往南要疏导到华山的北面,再往东过砥柱山到盟津,经过洛水,直到大邳山,然后往北经过降水,疏导到大陆泽一带。大陆泽地势平坦,面积广大,积水多,又排除困难,占住了大量土地,阻塞了交通,又失去了调节洪水的作用。故臣想从这里向东开出几条渠道,既可排干大陆泽的大部分积水,开辟大片田土,又可分散水势,灌溉田亩,最后把水引入逆河,注入大海,这是一个大工程。再是疏导济水。由于黄河改道,将兖水截为两段。黄河以北一段叫兖水,水流很急,故疏导要从兖水开始。黄河以南一段叫济水,由于地势平坦,水潴留成荣泽,故必须把荣泽出来的水疏通经过陶丘的北部,再往东流,进入菏泽。经菏泽再往东北导入汶水,然后由北转向东流入大海,这个工程也不小。此外还有渭水亦常引起泛滥,必须从鸟鼠同穴山开始疏导,往东注入津水,又往东北与泾水相会,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与此同时,还得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使它往东北流,会合涧水、瀍水,又向东会合伊水,最后向东北流入黄河,到此黄河的水系才算疏通了。

    二是江水、汉水。汉水各段都有不同的名称,分别叫做漾水、汉水、苍浪水。我们应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往东一直到汉水,再往东到苍浪水。然后会合三澨水,进入大别山一带,再往南流,与江水一起汇合于彭蠡泽,由彭蠡泽再往东流入北江,最后入大海。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条要疏通的是江水。江水应从岷山开始往东疏导,到另一条叫做沱水的支流,再往东到达澧水,经过九江4汇入东陵,部分注入洞庭,再往东流入彭蠡泽,由彭蠡泽向东流,这一段人们把它叫做中江,最后流入大海。

    三是淮河。淮河最易泛滥,治理应从桐柏山开始,向东流汇合泗水、沂水,再往东流入大海。

    除上述几条河流外,还有梁州山地一些支流,那里群峰峙立,地面崎岖,岩石不断被水流侵蚀,使之奇形怪状,如人如兽,如笋如林,如妖如怪。中间夹杂着无数洞府,十分奇妙,也十分壮观。但那里人烟稀少,禽兽很多,治理起来也十分困难全文阅读。有些地方岩石崩裂,在坡陡峪深之处,破碎的岩石加上腐枝败叶堆积,松散碎屑之类比比皆是。一旦骤逢暴雨,山洪涌动,冲出大量泥沙石垢,使大大小小的石块在泥浆中翻滚,沿山谷溪流奔腾而下,声如巨雷。泥石涌动,可高达数尺,远远望去如妖怪兴风作浪,地面亦为之震动。人若遇着常有死无生,民众中不熟悉此情者,以为是出龙出怪。但这泥石流一到平坦的地方常堆积而淹没森林、农田、民舍,淹死人畜,堵塞河流和道路,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同样要治理。

    四是遍布各地的湖泊、沼泽,可以为利,亦可为害,也不可不治。臣在考察中看到河流涨水时,浩浩荡荡的洪水涌入湖泽,从而使灾情减轻。所以荆扬一带民众说,湖泊可纳百川。那江、汉之水,常奔腾澎湃,势不可当,只有湖泽才能起到调节作用,称为民众的保护神。但也必须有岸,所以必须在云梦、彭蠡、震泽一些低洼地方加筑堤防,使其蓄水增加,从而驯服江、汉之洪流。

    五是治理水土的同时,还必须修通道路。臣以为道路要从湃山、岐山直到黄河边,再往南与荆山一带连接起来;从壶口山、雷首山到太岳山;从砥柱山、析城山到王屋山;从太行山、常山到碣石山而通海边。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同穴山到太华山;又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负尾山;开通嶓冢山到荆山,内方山到大别山,从岷山的南面到衡山,再通敷浅原,以便人员来往和物事运输。

    上面这些都是臣之愚见,可否能实施,请帝钦定。帝若认为可行,就请在动工之前,召集一次诸侯会议,把治理的方略告白天下,使天下划一。”

    舜道:“卿的这些运作很好,朕都同意。卿以为会议在何处召开为好?”

    禹想了想道:“以臣了解的情况看来,水灾虽九州皆有,但以黄河及江淮中下游为甚。且江淮一带以水稻种植为主,水稻对水的要求很高。传说那里早在神农帝时就开始了修水利、开沟渠、行舟楫、灌田亩,那里的涂山、大越、汪芒等国都主张治理水土。但汪芒、大越偏于东南一隅,只有涂山地位比较居中,又在淮水边上,只要不是洪水季节,那里水陆交通方便,便于诸侯会集,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臣以为在那儿会集最好。时间最好选在八月,那时洪灾期已过,雨水较少,水路、陆路都好走,天气也不冷不热,正好会议。”

    舜点头道:“好,就这样定了,从现在开始做准备。”于是舜一面派人去涂山准备,一面通知四方诸侯。

    注解:

    1.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

    2.九州——九州的划分一般公认源于禹,但对各州的地域却诸说不一。一般学者认为冀州相当于今山西全部,河北的西南部及河南在黄河以北的地域;兖州相当于今河北东南部,山东西部及河南东北部;青州相当于今山东中部、东部及河南东北部及东部及辽宁省之辽东半岛;徐州相当于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地域;扬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南部,浙江北部和江西东部;荆州相当于今湖北西南部,湖南全部及四川东部地域;豫州相当于今河南大部,湖北北部和陕西东南部地域;梁州相当于今四川大部和陕西西南部地域;雍州相当于今陕西西北部、中部和甘肃东部及宁夏西南部地域。

    3.衡山——当时衡山有两个。一指今湖南南部的衡山;一指今安徽的霍山。文中前面说:“北起荆山,南到衡山以南为荆州”作为荆州南界的衡山应该是指湖南衡山。而后面关于修通道路文中提到:“从岷山的南面到衡山,再通敷浅原。”中的衡山应是指今安徽省霍山。

    4.九江——本文的“九江”应是指湖南境内澧水到岳阳多河交汇处。又说“经九江汇入东陵,部分注入洞庭。”而古代的东陵即今湖南岳阳,所以此处的九江并非江西九江。

    (天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