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东方文明古国缔造者

忠父命二贤让君位 厌世俗巢许隐深山(5)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再说帝尧认为章商、鸿蒙二将虽然说得不对,但心是好的,只是年轻不成熟而已,于是便反问道:“你们说,现在是我们求贤,还是贤求我们?”

    二将答道:“当然是主上求贤。”

    尧道:“求就是请求,既然是我们求贤,那又怎能下旨令。即便下旨令把他们请来了,也是人在心不在,又有什么用呢?”

    众人听了再不敢多言,于是大家又来到箕山脚下,一直找到颖水之阳。见一耕夫,一边耕田一边唱道:

    箕山清清,鸟语声声;

    食我躬耕,学我先人。

    帝尧听了,以为是许由,忙上前行礼道:“先生莫非许由么?”

    农夫答道:“非也,吾非许由,乃许由先生同耕之友最新章节。”

    尧道:“适才听先生所歌,知先生亦非等闲。放勋虽未见许由,见了先生亦为荣幸。”

    农夫听了放勋二字,知是天子。因为许由曾对他说过,当今天子名尧,字放勋,于是慌忙跪下行礼道:“小民不知天子驾到,有失大礼,望天子恕罪。此歌非小人所作,实是跟许由先生所学。”

    尧忙扶起农夫道:“许由先生现在何处?”

    农夫道:“许由先生为了隐身匿迹,从不提起自己的名字,也不许别人说出他的名字。但今天来的是天子,小人不好不说。许由先生就住在这箕山脚下,从此去约三里路,有一土岗从箕山西北逶迤向东南,直到一条弯曲的小溪边。在土岗与小溪之间有一片房子,再从小溪往西数第五间便是许由先生住处。现在他正在家中休息,天子若见了许由先生,千万别说是小人说的。”

    尧点头答应农夫,再带领随从依照农夫指点往村落而去。走了一程,经过一座独木桥,果然见到一片茅舍。尧根据农夫所说,很快就找到了许由的住所。他向许由的茅舍走去,听到里面有“铮铮”的琴声,猜想是许由所弹。便对随从道:“见高人必须有礼貌,今由朕先去见他,请卿等先在此等着。”

    他来到茅舍旁,茅屋周围有竹篱环绕,篱笆内种着各种奇花异草。中间有一草堂,草堂里面摆着几条石凳,里面清幽雅致。一老者坐在中间,一边一个道童相陪。

    尧来到篱笆外面,老者见有人来,才从石凳上起身,迎出来道:“来者何人?”

    尧见许由着青色道袍,虽然年岁已不小,却还精神矍铄,步履稳健,看上去与众不同。慌忙上前行礼道:“放勋久闻先生大名,特来拜见。”

    许由隔篱拱手道:“不知天子远来,贫道失迎,请天子见谅。”边说边令道童开了篱门,两人挚手进入草堂,随后又令童子将众人请入。

    童子献了茶,那茶清香扑鼻,入口余味悠长,别具一格。尧边喝茶边打量茅庐,但见屋柱上写道:“贫穷自在无拘束,心不烦兮身不辱。”心想果然是隐士之家。

    当日吃了晚饭,天色已晚,许由见众人走得劳累,只好安排歇息。一夜无话,次日进了早餐,平常不爱与尘俗打交道的许由见堂堂帝君屈尊远道而来,且早就听说尧礼贤下士,有天下圣君之称,今日看来果然名不虚传。他此时也受了感动,意外地对尧一行人热情起来。

    尧便乘机开言道:“放勋不才,得为天子不觉十年矣。怎奈天灾连年不断,虫灾、兽灾、特别是前几年大旱,使百姓颗粒无收。现在旱灾虽除,水患又生,百姓仍处于饥饿中。故欲请天下贤士去平阳,为朝廷献策,替百姓解忧,为此放勋走访多年。天下人都说巢父与许由贤,欲请二位一起出山。学生先走访了巢父道长,奈何放勋愚昧,说他不动,故只有求助于先生了。”

    许由道:“他与帝君说了什么?”

    尧道:“他以牧牛为例,大意是说治理天下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让民众吃饱,二是要少役使百姓。这两点学生都记住了,只是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放勋想拜先生为师,若得先生下山指导,放勋方能有所作为。”

    许由道:“巢父从不接近权贵,更不会与外人谈论天下大事,今与帝君说了这二点,足见他对帝君之敬重了最新章节。他一生只敬重他的先人有巢氏,主张恢复有巢氏时代的自由。厌恶当今的战争与刑罚,反对骄奢淫逸,争夺欺诈,所以自称巢父。”

    尧又道:“巢父既然不肯出山,学生也不敢勉强,但他谈的治国之道放勋一定照办。今天来此还想听听许由先生的高见,先生必不会让放勋空回。”

    许由道:“老道与巢父之见略同。君主必须仁德。,不可让人互相残杀,要多了解百姓之所需,不要过多干涉百姓,而且还要任贤用能,才能众望所归。”帝尧听了诚挚地道:“先生说得好,君主必须仁德。放勋才疏德薄,如今天下洪水泛滥,危害百姓,放勋却不能治,心中着急。后闻先生大才,敬佩之至,特来拜请。愿先生以天下百姓为念,去朝中为百姓谋福,放勋愿以天下让先生。”

    许由忙道:“帝君之贤,天下共知,老朽不及万一。若以天下相让,老夫只有就此告辞了。”

    尧一把拉住他道:“先生不愿受天下,就请为吾师。为了百姓,先生万不可推辞。”

    许由心想:“我虽年纪比他大,但他毕竟是君。他身为天子,却如此谦恭,远道来找我这山野之人,真是其心诚,其志坚,其礼恭。天下有如此圣主,实乃万民之福,我应助他一臂之力。”

    于是他对尧道:“帝君如此心诚,老夫本不敢不从。但老夫与巢父情同手足,当去与他一会,望帝君耐心等候数日。”

    尧非常高兴,就在许由家等侯。

    前面已说过,那巢父本是博学多才,许由非常崇敬他,一切都听他的。今尧诚心相请,他本欲随尧而去,但为了兄弟之情,又不得不去向巢父辞行。又考虑到巢父对当时政治不满,非常厌世,性情也变得有点古怪。所以当他见到巢父时,却不提自己欲答应尧的请求,只把尧亲自造访及尧的贤德说了一遍。岂料巢父却从他话中听出了他之去意,于是把猎户告诉他的鲧及章商、鸿蒙二将之言说了,并对许由发怒道:“丈夫立志,坚如磐石。你却被尧一说就变了心意。他尊你为师,但他是君,你是臣,你这个老师好当吗?”

    许由道:“都是尧纠缠得没办法啊。”

    巢父又责备道:“这都是你自己不好。你如果真心隐居,就不要住在人多的地方,应往那人迹不到之处,隐身匿迹,那么谁还能知道你?正如豫章之木,材料虽好,却由于生长在高山之巅,良工巧匠欲求而不能得,所以能长存。故我们既然被他们识破,就只有另走他乡。再回到那深山中去,采于山而饮于泉,养其性而固其本,千万不要贪图那荣华富贵。”

    许由果然又听了巢父的话,想起鲧及章商、鸿蒙二将之言。认为即使尧谦恭,他手下那班人都不是好惹的,去了必多烦恼,还不如隐于深山清闲。于是又与巢父一起,匿迹韬光,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们了。

    尧一行人等了几天,不见许由回来,大家都在惆怅,羲仲便对尧道:“访贤不要找那隐姓遁世之人,我想他们一定不识抬举,又隐避到更难寻找的地方了,再等也无益。”尧听了默默无言。

    又过了数日,仍不见许由回来,他们只好回都。尧尽管走访多时,终于没有得到巢父与许由。但不管巢父和许由才能有多大,终于老死于山林,并没有为百姓做出什么贡献。而尧求贤如渴,亲访巢、许的美名却流传至今。

    注解:

    1.箕山——古地名,一般认为在河南登封东南。

    (天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