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大寿的寿礼,也是对她调和他们父子关系的报答!她必定对自己有所感激,以后彼此间的关系也会更好。这也是他对一个有德后妃的最大尊重了。
而杨家也会成为真正的外戚。
李亨的生母本身也是杨家人,虽然跟贵妃娘娘不是一支的,但也带着点亲缘关系。杨家人德高望重,行事低调。杨国忠虽然职务不是很高,但也是一名闻名遐迩的能臣。杨家未尝不可引以为自己的母族。
李亨拿定主意,就在翌日的朝堂上亲自上奏提了出来。
“父皇,儿臣有奏!”
“说。”
“中宫不可长期无主。贵妃杨氏门著勋庸,誉重椒闱,德光兰掖,存有懿范,内外咸服,堪为天下表率。儿臣恳请陛下早定后位,以安□□。”李亨说完,长揖跪地不起。
众臣皆惊。虽然他们对贵妃的贤德皆有耳闻,但是太子这样推崇她,甚至主动奏请皇上封她为后还是让一干大臣惊讶不已。毕竟贵妃再得宠,也只是个贵妃,不得干政。但若是皇后了,那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节制太子了。这事首先吃亏的就是太子。太子竟然做此奏请,由不得众臣不吃惊。
不只李亨如此,李亨奏完后,太子一系的官员都走出来附议。李亨虽然为了避嫌刻意不在朝堂笼络臣子,但是还是有几个交好的在的。这几个人都站出来附议,可见李亨是真的想让杨贵妃封后的。
由此可见,这个杨贵妃是多么地得人心啊!
只是李亨此举,难免有跟贵妃内外勾结之嫌,不知皇上会怎么想。
众臣惊疑不定地看向了明皇。明皇这些年是后宫三千,只专宠贵妃一人,朝堂上又大为倚重太子,对他宠信有加。此事一出,放到有些疑心重的帝王身上,怕是会大为光火。
谁知明皇最初的惊讶过后,反而露出老怀欣慰的表情来。
“太子一片拳拳之心,朕心甚慰。然而贵妃当初与朕说过,后位太重,她就想做个懒散的小女子,不想担太多责任。你的心意,朕和贵妃心领了。只是此事,日后也不必再提了。众位爱卿都起身吧!”
李亨和殿内一干跪下请奏的臣子陆续起身。
李亨没想到明皇会拒绝。根据他的观察,明皇是有这个意思的。自己亲自提出来,明皇就不用顾虑自己的态度了。难道贵妃真的不想为后?
难道,是因为寿王?
李亨心念电转。
也对,寿王虽然这些年不吭不哈的,但难保心中不会介怀。以贵妃的性子,大概不愿生出什么矛盾来。李亨想明此节,觉得有些惋惜。也罢!反正自己继位后可以封她为皇太后的。一样的能报答她。
玉环事后听明皇谈起李亨请奏封她为皇后的事,心里也很高兴。
因为李瑁的原因,自己若是做了皇后,无论会不会激起他的逆反心理,明皇的名声都是会受到影响的。虽然明皇并不在乎,然而自己也不想那样的情况出现。但是李亨的这份心意也实属难得,说明他是真的发自内心尊敬自己,把自己当做长辈来相待的。看来自己在调和他们父子关系上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啊!
明皇今年七十岁了。虽值大唐盛世,明皇保养得当,看起来和四五十岁的人差不多,但此时的物质水平和医疗水平都远远赶不上后世。人们的寿命普遍不长。不知明皇能挺到什么时候。
玉环自己也已经三十八岁了。
前世的这时候发生了“安史之乱”,自己在马嵬驿被迫缢死。现在安禄山之流早已化成了飞灰,杨国忠也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臣子。这些年他办了不少漂亮事,做了十余年官终于做到了户部侍郎的位置。原先的户部侍郎李琰已经升任尚书,一心想让他接自己的班。
杨家由于行事低调,子弟宽厚,成了众望所孚的厚德之家。所有臣民提起杨家都是赞不绝口。
大唐在明皇和太子李亨两父子齐心协力的治理下,维持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之象。百姓安居乐业,民丰富足。
没有前世的动乱,明皇在玉环的陪伴下安然地活到了八十六岁。历史上只维持了十五年的天宝年号维持到了三十年。
李亨没有经历过前世的担惊受怕和对明皇的怨恨,也没有给小人以可趁之机,心宽气和之下身体也不像前世那么羸弱,在明皇逝后又做了二十余年的有为帝王。
父子二人谱写了帝王史上的一段父子相得的佳话,将大唐的盛世又延续了数十年。
前世的唐明皇由于既开创了一代盛世,晚年国家又发生了动乱,所以庙号被定为“玄宗”。此世唐明皇治理期间一直国泰民安,实现了在位六十年的盛世,庙号被定为“圣宗”。
玉环在明皇去世后没一年就随之而去。被李亨追谥为“懿德皇太后”,与明皇合葬于帝陵。
玉环去世当日,长安城内外所有花卉一夜凋零。
百姓们众口相传,认为这是上天对杨玉环这位美好女子的悼念。
文人骚客也对此展开了无限遐想,纷纷展露才华,抒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