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还在大门口站着,听到顾桃清的恭喜,今天她可是当主人呢,朱阿秀赶紧接客人进门,嘴里也回着不少的客气话。
朱孙氏听着朱小姑一大串的客气话更加瞧不起她了,她心中哼了声:不就一个穷人家么?有什么好得意的?还这么巴结,你王家是有闺女嫁不出去了!
大家都在接客人,只有朱孙氏坐在一边闲着,本来她一直抱着轻视的态度,只是当顾桃清一遍遍的唱着聘礼名目时,她终于忍不住了:“我说桃清侄女,你认得字么?”
顾桃清觉得这朱家的大娘真是不会当长辈,这一会可是她亲外甥女的订亲仪式呢,就算心中再有什么不舒服,在这种大场合总得顾及朱家人的颜面吧?
顾桃清连看也没看朱孙氏一眼,就别说回答她了。她是不认得字,可是她认得东西,昨天这聘礼可是她陪着赵大叔一块买来的,别的本事没有,可是记心她顾桃清却不差。
看到朱孙氏那一脸的吃了一般的脸,顾桃清吐出最后几个字才笑了:“最后一抬,礼银三十两!婶子,我知道你的担心你外甥女的聘礼我唱不清呢,你要是怕侄女儿我唱错了,可以自己下来看看。”
除了这十二抬的聘礼外,还有三十两礼银?朱孙氏差点跳了起来:“这赵家是打肿脸来充胖子啊!”
这话一出一众人脸色全变了,可赵大叔却不以为意笑呵呵的说:“孩子她大舅娘,咱们也不是不相熟,我就不拐弯了。我赵家家境确实一般,家中仅有两亩薄田两亩悍地,有这点地也确实是只能糊糊我们爷们两张嘴。
只不过我家赵七这孩子懂事得早,自十五岁起就在衙门当差,如今已五年整年头。虽然一年只有十八两响银,不过他从小懂事勤快,也不乱花银子,这家底是不厚,可也够他娶个媳妇了,大舅娘见笑啊见笑!”
顾明兰笑着看着赵大叔,想不到他能让朱孙氏吃个瘪。人家穷是穷,可有田有地有存款,你家有么?
面对这种不识趣的人,直接打她的脸就对了!
果然朱孙氏的脸色顿时铁青,朱强源见朱孙氏一进门就这不是那不是,终于丢了脸,于是他朝朱孙氏一瞪眼,脸沉得像块黑布,终于让朱孙氏讪着脸闭了嘴。
顾明兰不想让这朱孙氏这人渣引起亲家的不痛快,于是赶紧说:“请贵客上座,上蛋茶…”
喝过蛋茶,亲事就订了,以后的成亲之事就由媒婆与男女双方的长辈们商量。
茶过三巡之后,男人们就去商量这吉日之事了,女人们就有的陪男方来的女客,有的点打理饭食招待来客了。
王二丫没有兄长,她又随着朱氏和离到了朱家,于是朱家三位舅舅自然成了掌门人。由于她以后要在朱家嫁人,所以凡事就以朱大舅为主。
商量日期与嫁妆那是当家人的事,今天朱小姑是女方当这人之一,那厨房里的饭菜就由她与朱大姑打理了。
今天厨房里是以朱唐氏和赵柳绢为主,顾明翠与朱三婶在帮着打下手。顾明兰刚要出门去厨房看看,朱孙氏一把拉住了她一脸的不客气:“我说二侄媳妇,你可真不地道。”
这朱孙氏还真能倒打一耙呢,说她不地道?
装傻是顾明兰最在行的活:“大伯娘,你说这话不觉得不合适么?我哪里做得不地道,你说来听听?”
朱孙氏愤愤的说:“我早就拜托你给梅春留意个好人家,可是你却藏着掖着,把好的都留给你自己的妹妹与王二丫,你说你做得地道么?”
果真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她倒怪起她来了呢。
对于无下线的人,顾明兰也不准备太客气,她顿时一拉脸:“大伯娘,你这话说得个真是让人不舒服。这两个小伙子,就是当时我跟你提过的两个小伙子。你当时是怎么回答我的?家有一老当有一宝,这两个孩子都没长辈,梅春性子单纯,没个长辈提点怕是不合适,难道这话不是你说的?”
朱孙氏闻言脸皮一红强找借口:“你当时可没说这赵家的家底有这么厚!”
果然就是冲着银子来的,你是找女婿还是找银子?
顾明兰眼一眯冷冷一笑:“大伯娘说这话就更可笑了,赵家有多少家底,我一个外人怎么会知道?就是大伯娘家的家底如何?你会告诉别人么?我看堂嫂都未必知道吧?”
一句话噎得朱孙氏终于脸白了,她总算明白自己过份失态了,不过她亲事没攀上,她还是想攀着这个侄子一家,于是口气变软了:“我这不是为梅春损失这么好的人家而着急么?她都快十六岁了,要再不找人家,好的就难找了。”
你也知道朱梅春眼见就要大起来了?顾明兰眼中全是轻视:当初让你选的时候你好高骛远想屑想王大人,根本不把两个小伙子放在眼中。我再三说这两个小伙子好,你却说他们家没有大人掌盘不是好亲事。现在看着别人的聘礼,你眼红了?
突然顾明兰觉得这朱孙氏就活该找不到个好亲家,顿时她有些幸灾惹祸的说:“大伯娘可不必担心,以梅春那相貌、以大伯家的家底,想要找个大户人家的公子都有可能。
现在没找到,是缘分没到,等缘分到了,好姻缘自然来了。再说,要是实在找不好,大伯娘家不是还有一个优秀的侄子么?说来说去,亲上加亲,那才是门真正的好亲事啊!”
顾明兰着重提起自己那二侄子,顿时,朱孙氏脸黑得滴水…
☆、639第639章 赵大叔提亲
吃过午饭送了客,朱家的人都走了,顾明兰正在收拾东西,却见顾桃清又回来了:“桃清姐,怎么回来了?是不是拉了什么在这?”
顾桃清乐呵呵的说:“兰子,你这院子好呀,桃清我不舍得走了。这不,刚走到门就看到大娘,她非说让我陪她来一趟。”
顾桃清侧开了身子,顾明兰才发现她身后还跟着位大娘,这人她认得,是村子里一位赵家长辈,赵大叔也得叫她婶子,按顾明兰这辈叫法得叫黄奶奶。
虽然赵家不是村子里的主姓,并且只能算个外姓。只是在这村子里住得年代久了,这赵家在村子里也有十几户人家了。
黄奶奶与赵大叔脱了五福,今天赵七的亲事倒是没请她来。所以此时看到她们俩一块进来顾明兰更是奇怪:“黄奶奶,今天可是稀客,你老怎么有空来家里坐坐?快快进来。”
黄奶奶已有六十好几,虽然头发花白却是一脸精神。
见顾明兰这么客气招呼她,她笑呵呵的说:“这朱家媳妇儿可真是个美人儿,怪不得村子里那些个妇人说,这院子里来了一位俏媳妇呢。以往我老眼昏花远看着还不清楚,今个儿可看清了。我老太婆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侄媳妇,你小姑姑在不?”
顾明兰一愣:她找小姑姑什么事?这赵家刚与朱家结亲,莫不是她这个长辈还有什么想法?虽然这黄奶奶算是赵家的长辈,可是据她了解,她与赵大叔一家可脱了五福的族人。
来者是客,而且这黄奶奶一脸笑容,顾明兰想应该不是来找事的,于是赶紧笑着应答:“在呢在呢,正在屋里收拾我二丫妹妹的聘礼,黄奶奶您坐啊,我这就去叫她。”
当朱小姑朱大姑一同出来后,黄奶奶笑呵呵的说:“既然大家都是熟人,我也不拐弯抹角了,今天我来无别意,我那侄儿与你们刚刚结亲,我这当婶子的也非常开心。
对于他的情况我想你们家也了解,我这侄子的为人我就不说了,自他媳妇走了后,他既当爹又当妈把两个孩子扯拉大。他再能干但也只是一个男人,家中也没有一个女人帮着打理,总归不是这么回事。
说句真心话,这些年也不是没有愿意嫁进门的女人,可他还真没有看入眼。这不,眼看着他的孩子也要成亲了,想着以后孩子有孩子的日子要过。特意请我来问问阿秀侄女的意思,他想在儿子成亲前,先娶了你进门,不知你可愿意?”
什么?
黄奶奶的话一落,顾明兰的头顶乌鸦一大片:上午给儿子提亲,下午给自己提亲?这赵大叔还真是个奇葩!你就不能缓个几日,非得扎堆么?
大家都看着朱阿秀,就等着她点头。
朱阿秀此时还真有点难为情,毕竟一把年纪再嫁,说出来并不是什么好听的事。不过这大半年来,赵大叔对她的情意,看她的眼神,对她的照顾,朱阿秀自然心中有数。
本来朱阿秀没去想这些,可是前段时间听了顾明兰的劝,她还真是在安静的夜晚考虑过这事。
朱阿秀知道自己没有儿子,虽然自己这个侄子夫妻再三说了他们会给她养老,可是,跟着侄儿养老,总归没有自己找个好男人过小日子舒服。有时候朱阿秀看着自己这侄儿侄媳妇相亲相爱的过日子,她真的很眼红。
虽然朱阿秀对赵大叔的提亲心中有数,可一听到黄奶奶说得这么直接,顿时脸都红了,当着小辈的面她难为情了:“婶子,我这一把年纪了,哪里会想这种事?这事…”
黄奶奶立即说:“朱侄女,你也不年轻了,也不必难为情。女人么,总是要找个依靠才能过老。我这老人家不说造话,我那侄儿真是个不错的人,虽然家中日子只能说过得去,可是他是个疼媳妇的人。
我知道你只有两个女儿,以后的日子也得有个依靠。这十地八里,两家并一家过日子的也不是没有,不必觉得难为情。你要是觉得他那人还行,也想自己的女儿自己照顾,婶子我托个大,点个头吧。”
顾桃清笑嘻嘻的上前拉住了朱小姑的手,把一个荷包塞在了她手里:“阿秀姑姑,这是赵大叔的聘礼,二十两银子由你自己去置办两身衣服,他说让你别怕花银子,别亏了自己,以后他保证让你吃饱穿暖。”
这话恐怕还真是那个男人说出来的话,闻言朱小姑的脸更红了,顾明兰赶紧端上了茶,解了她的窘态。
顾明兰其实早就知道赵大叔很早就看中了朱小姑,有可能碍于儿子的亲事未定,他一直不敢行动。因为他要是先提亲了,那二丫就成了赵七的继妹了。
看来赵大叔心中很急啊,儿子的亲事一定下,他马上就以家中无人打理为由头,连一夜都过不去了,立即提亲。
朱小姑还在犹豫,可朱大姑却开了口:“小妹,点个头吧。你与王家是和离,初嫁由父、再嫁就由已了。我看那赵兄弟行,是个老实人,虽然没读过什么书,可那人诚实。现在大丫一家也在这村子里,以后二丫嫁进赵家后,你们母女三人就有个照应了,不要再犹豫了,让婶子好回话。”
黄奶奶一听笑了起来:“这位是阿秀的姐姐是吧?你这话是这个道理,嫁人么男人实在疼人就行,阿秀也年纪不小了,老来伴老来伴,我这侄儿不是我自夸,可真是个不错的人,你就答应了啊。”
朱小姑毕竟不是大姑娘,而且她也知道农村里两家并一家的事很多,并不会惹人笑话。于是她大方的点了点头:“谢谢婶子跑这一趟,今天晚上在这里吃晚饭,尝尝侄女我的手艺吧。”
既然是同村,路都隔着近,黄奶奶乐了:“好好好,我那侄孙可说了,朱家的饭菜可比镇上大酒楼的饭茶还要好吃呢!既然你们同意了,那我也就直接点,农村里也没有这么多讲究和礼节,孩子的亲事他想放在十二月前办了,那么你们俩的事就在九十月间选个日子吧。”
☆、640第640章 县里有信来
今天都八月十九了,要是在九月选个日子,时间也太仓促了点。
不过,顾明兰也知道这农村里,除非有一方的初婚,才会请客做酒。像他们这种再娶再嫁的亲事,是不会办喜事,最多就是跟顾明华与王大虎的亲事一样,请个族中的长辈吃个饭就算成事。
既然都答应了,朱小姑也就不扭捏了:“那到时就麻烦婶子您给看个日子,到时定好好谢您。”
黄奶奶的笑声更大了:“行行,没想到我这临老了还能当回好人家的冰人,这可是我的福气!朱家娘子,你可知道,你们一家在我们这村子里可是出名了。村里人都说,你们一家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一家人,可是你们相处得比亲兄弟亲婆媳还要好,我老人家还得跟你学学呢。”
被一个老人夸奖顾明兰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她谦虚的说:“黄奶奶客气了,我哪有你说的那么好?人与人相处,不在于血缘,而在于真心。以心换心,我对她们好,那是她们对我也好,两好才会合一好。如果光是我一个人,这个家肯定不可能好。
我在朱家这么多年,我还是我,可是我婆婆从来就没有觉得我好过。有些人啊,可以对她好,可有些人呢,你对她好恐怕她还会觉得你应该你活该对她好呢。”
确实是这个理儿,闻言黄奶奶点点头:“这话说得真通理,确实有不少的人爱犯糊涂,你对她好吧,她还变本加厉的坏。人年纪大了,就爱看着一家人和乐,今天能给你家当冰人啊,老太婆我可是真高兴。”
十月份大家都会很忙,再说赵七的婚事还得由朱阿秀去打理了。
为了小辈们,朱阿秀与赵大叔的亲事就订在了重阳节这天,虽然没有什么仪式,可是大伙却在赵家修饰一新的院子里,请上赵家所有的族亲摆上了三四桌。
赵大叔像个焕发了青春的小伙子一般,一身暂新的衣服、一头梳得整齐的头发、一张一根胡子也没有的光洁脸膛,整个脸上都是笑容,可以看得出他这对新娘子的极度满意。
毕竟是长辈成亲,这群人都是小辈,自然没有人打趣。
在朱阿秀出门前,朱家也没有人置办嫁妆,顾明兰直接给了她二十两银子,惹得朱阿秀真掉眼泪。
朱家人对朱阿秀都依依不舍——特别是小成敏两人看到朱阿秀一身簇新,撅着小嘴不高兴。
这么欢喜的日子顾明兰不想让朱阿秀心中难受,她让顾明翠提前把成敏带去了赵家,省得她在这里插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