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一九七七

第一百二十九章 别订阅这章 完全水字数,回来晚了


    “来,大家尝尝,上海正宗的糕点!”林峰把团子分给三位舍友。
    李长山接过两个团子,捏了捏,“这东西真软乎!”
    “谢谢!”郑子南也接过两个,“这叫团子!”。
    李长山塞入嘴里,“这玩意,和我们那的年糕一个味!”
    “后生仔,你不晓得了吧,团子、年糕都是糯米做的,味道当然差不多!”郑子南说道。
    林峰最后给了靳俊杰两个,自己还剩了两个。
    靳俊杰笑了笑,说了声谢谢。
    “都说上海好,我怎么看着咱学校这一片,还不如我们东北的城里。”李长山说道。
    “咱们这一片,当然不行,高楼大厦得去黄浦江边!”郑子南说道。
    “早知道,我也出去逛逛!看看这大上海!”李长山说道。
    “是该去逛逛!”
    林峰说着,去洗漱间洗漱去了。
    “要不咱们明天,去逛逛?”李长山提议道。
    “刚开学,还是等周末吧!”郑子南说道。
    “我就不去了,我周末还得去看我同学!”林峰说道。
    “得,少了一人!老靳,你去不?”李长山问道。
    “我……我也不去了!”靳俊杰说道。
    “嘿!来了大上海,咱得去见见世面,十里洋场,打民国那会都叫的响亮,什么百乐门!国际饭店!四大银行!”李长山说道。
    “咱们还得在这上三、四年的学,不着急!我老乡都通知我了,明天晚上我们潮汕人要办个老乡会,认识认识。”郑子南说道。
    “老靳也去?”李长山说道。
    “他又不是潮汕人,他去干什么。”郑子南说道。
    “不行,我也得组织一下,我们东北的铁子,也得有个老乡会!”李长山说道。
    “老乡会!真好!”
    林峰洗漱完,就上了床。
    “哎!林峰,你怎么这么早睡觉!你给我们讲讲,你今天都见到了什么!”李长山说道。
    “李哥,我还是不说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是自己去欣赏大上海的魅力吧!三位哥哥,小弟,我先睡啦!”
    说完,林峰便钻进了被窝。
    “林峰,真没劲!老靳,你也说说你们那边,我听说你们那边人人都习武,是真的吗?”李长山说道。
    “不是真的。”靳俊杰说道。
    这时,郑子南也开始往床上爬。
    “老郑!你怎么也上床了!”李长山说道。
    “早睡早起,方能养生!”郑子南说道。
    靳俊杰见状,也爬上床去。
    “得了!我也睡觉!”李长山说道。
    “哎,先关灯!”郑子南说道。
    “嘿!我算是知道了,合着你们都不愿意关灯,才这么早上床的!”
    李长山插上门,关了灯,摸黑爬上床。
    “老郑,你们那有什么好吃的?”李长山继续找着话题。
    “腐乳饼、粿汁、鸭母捻、牛肉丸,太多了!”
    “这都什么玩意!有我们的猪肉炖粉条子好吃?”
    ……
    在两位舍友卧谈会的时候,林峰不一会儿便入睡了。
    清晨,新生的第一天。
    大家起的都很早,洗漱,穿戴整齐,去食堂吃了早饭。
    新生第一件事情,大礼堂开会。
    今年所有的新生都聚集到这里,都是以宿舍为单位,坐在一起。
    走进大礼堂,才知道它如此厉害。
    采用了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拱形联方网格结构。
    室内的菱形网格拱肋外露,富有韵律感。
    礼堂内居然一根柱子都没有,净跨40米,这么大跨度,在当时真是罕见。
    总容纳5000余人的大礼堂,全部新生入座后,很是空旷。
    新生大约也就800余人。
    主席台上坐着七位老师。
    “同学们,请安静一下!下面有请,咱们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先生,作新生致词!大家欢迎一下!”
    台下掌声雷动。
    “听说校长是我们广东人!厉害吧!”郑子南说道。
    “你就胡扯吧!你看校长一脸正气!你看你,一脸歪风邪气!”李长山说道。
    校长站起来,走到主席台前,“同学们!你们是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大学生,你们是幸运的……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林峰在台下,暗自感慨,李国豪!
    共和国第一批院士!
    首批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
    李国豪对桥梁方面的研究在他学生时代就有扎实的功底。
    1939年春,李国豪结合当时拟在汉堡修建的一座主跨800米的公路铁路两用悬索桥开始博士论文研究工作。
    他从悬索桥加劲梁变位理论(二阶理论)的弹性弯曲微积分方程悟出悬索桥的受力相当于一个受竖向荷载的梁同时受一个轴向拉力。
    由此他延引出从概念到方法都十分新颖的《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并用模型试验加以验证。
    不到一年,他就完成了论文,并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在桥梁工程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此这个中国人以“悬索桥李”而闻名于世。
    当时,他年仅26岁。
    其后他继续针对汉堡拟建的悬索桥作了深入的研究。
    他揭示出三跨连续加劲梁不设中间支座的体系无支承弯矩高峰的优点。
    这种体系在70年代美国修建的一座斜拉桥上被采用了,他在铁路荷载对悬索桥的动力作用方面作了精湛分析,其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都填补了当时的空白。
    从70年代开始,李国豪结合工程实际,致力于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的研究,并在这一时期内写成专着《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后又推广研究拱桥、曲线桥和斜梁桥的荷载横向分布,获得成功。至此,这位结构工程的专家已构建起一个基于同一原理和力学模式、使用于中外各种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的同一方法。
    他先后获得联邦德国政府授予的歌德奖章和大十字功勋勋章,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荣誉工学博士称号,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授予的“国际工程功绩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陈嘉庚技术科学奖”和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的荣誉工学博士称号。
    李国豪被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推选为世界十大着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从而进入了这一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